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近年来,中国的分布式能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分布式能源资源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到2024年,分布式光伏占全国太阳能总装机容量的比例已从四年前的30%提高到40%,而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则增长了650%以上。这些小型资产通常位于用户侧,如果能够高效融合,将极大地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韧性和整体效率。
在全球范围内,澳大利亚、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地在分布式能源融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地区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配电网的运行管理、优化市场机制以及完善监管框架,可以有效释放分布式能源的潜力。
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对配电网的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经验显示,提高分布式能源的可视性和可控性是关键。例如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分布式能源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在中国,利用现有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成熟的低电压等级物联网能力,可以对新的分布式能源装机实施更严格的监测和控制要求,确保其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做出积极贡献。
要充分发挥分布式能源的价值,必须将其融入电力市场。国际经验表明,通过逐步的市场融合和创新商业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性。在中国,政策层面正在积极推动分布式发电和聚合商的市场准入,鼓励小规模用户的需求侧灵活性,并通过分时电价和动态定价方案来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虚拟电厂等创新商业模式的试点和推广,也为分布式能源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个公平、透明且具有前瞻性的监管框架是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的基石。国际经验强调,监管框架应确保分布式能源的公平接入、合理的成本分配以及与系统需求相匹配的定价机制。在中国,随着分布式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监管框架的调整显得特别重要。例如明确分布式能源在不同电压等级和市场中的接入规则,建立基于绩效的激励机制,鼓励电网企业采用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单纯依赖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
在中国的实践中,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探索适合本地的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工业园区成为分布式能源应用的重要场景。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将本地供电、电网、负荷和储能组件相结合,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为企业降低了用电成本,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虚拟电厂的发展也为中国分布式能源的市场化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聚合用户侧资源以及其他分布式能源,虚拟电厂能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供电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