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金融机构最新业务数据统计显示,大众金融消费观念从 “追逐收益” 转向 “稳健抗风险”,产品需求聚焦医疗养老保障,服务模式向数字化、个性化深度演进。
金融消费的核心逻辑正在重构,“及时行乐” 式消费金融让位于 “保障未来” 的理性规划。调研显示,当前金融消费者产品持有结构呈现 “保险>消费>投资” 的鲜明特征,配置医疗险、重疾险的家庭比例同比增加 11 个百分点,意外险、寿险配置比例同比提升 10 个百分点,仅 10% 的家庭未配置任何保险。
2024 年,做长期或短期财务规划的居民比例接近翻倍,设定财务目标的群体规模也同步翻倍,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时代正在远去。从数据来看,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36.0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2%,增速高于各项贷款 5.6 个百分点;助学贷款余额 2944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1.1%。
绿色金融成为信贷增长新引擎。截至 9 月末,绿色贷款余额达 43.51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7.5%,前三季度新增 6.47 万亿元,占同期全部贷款增量的 43.9%,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
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呈现显著差异化特征,各群体诉求精准聚焦人生不同阶段的核心关切。“85 后” 作为金融消费主力军,更倾向将资金配置在理财产品和基金投资等增值属性较强的产品上,兼顾财富积累与家庭责任。
“75 后” 属于成长型投资者,对各类金融产品的投资意愿普遍较高,其中基金类产品偏好度仅次于 “85 后”,体现出兼顾增值与风险平衡的投资心态。“75 前” 消费者则将颐年养老放在首位,对医疗健康、保险保障的需求最为迫切,凸显出临近退休阶段的风险防控诉求。
“95 后” 群体的消费观念转变。调研数据显示,2024 年 “95 后” 对颐年养老的需求已超过消费娱乐和汽车金融,对医疗健康类、保险保障类产品的购买意愿均达 70% 左右。从未想过养老规划的居民比例从 2021 年的 21.5% 降至 2023 年的 14.2%,29 岁以下受访者中超一半认为应在 35 岁前启动养老储备,该比例较 2022 年上升 6.7 个百分点。
金融消费的主力群体画像日益清晰,31至50 岁的中青年女性成为关键决策者。调研显示,该群体在金融消费者中占比达 59%,大多已婚已育,集中在新一线和一线城市,家庭收入水平较高,其投资选择直接影响家庭财富流向。
这一群体的金融需求具有鲜明的 “家庭导向” 特征。上有老需医疗保障,下有小要教育储备,她们关注的不仅是单一产品的收益,更看重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全家风险防控,覆盖医疗、养老、教育、财富传承等多重人生需求。这种多元诉求推动金融消费从 “个人选择” 升级为 “家庭规划”,单一产品已难以满足全方位需求。
对应需求变化,住户贷款结构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截至三季度末,本外币住户贷款余额 83.9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经营性贷款余额 25.21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前三季度增加 1.04 万亿元;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 21.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4.2%,前三季度增加 3062 亿元,资金更多流向家庭生产生活刚需领域。
技术革新重塑金融消费体验,数字化、智能化成为服务标配。年轻一代消费者主导了这一趋势,“90 后”“00 后” 更倾向通过移动端完成贷款申请、还款等全流程操作,对服务便捷性、透明度和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
2025 年的金融消费市场,本质是需求回归理性的市场。从追逐短期收益到规划长期保障,从个人消费到家庭规划,从线下服务到数字体验,每一处变化都源于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风险防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