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旅居住宿市场洞察报告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旅居,这种介于旅游与长期居住之间的新型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住宿需求,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社区融入、文化体验等多方面内容的追求。随着远程办公的普及,数字游民群体不断壮大,旅居已逐渐成为一种现代化的生活趋势。

从年龄分布来看,45岁以上人群依然是旅居市场的核心,其中60岁以上群体占比最高。但年轻群体的占比也达到了31%,旅居正在突破“养老专属”的刻板印象,向多元生活方式拓展。从职业结构来看,退休人士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自由职业者和学生等其他群体的占比同样值得关注。特别是自由职业者,其旅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类型,表明旅居正逐步向灵活就业人群渗透。

行业分布方面,金融、科技、自媒体等行业的从业者在旅居群体中占据较高比例。这些行业具备较高的远程办公适应性,工作模式高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因此更容易接受并实践“旅居+工作”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业、零售业等对固定办公地点要求较高的行业,其从业者旅居比例相对较低。

调查显示,1至3个月的中期旅居占主要比例,短期旅居和长期旅居各占到约30%。中期旅居占比较高。从需求频次上看,大部分旅居者一年会有3次以内的旅居出行需求,再结合旅居者的住宿长度,可见相对短期度假,旅居者可以为旅游市场贡献足够的住宿需求。

从动机层面来看,旅居行为的发生往往源于一种对“生活更好可能性”的主动追寻。在国外旅居研究中,第二居所旅居已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方式选择,其动机呈现出更为多元和情感化的特点。欧美国家的旅居者往往出于弥补城市生活不足、逃离日常、回归自然的需求,也有一部分源于社会身份认同、情感联结以及退休规划等更长期的人生安排。这些动机体现出旅居不仅是一种空间转移,更是一种关于生活质量、情感归属与个人选择的系统性重构。

预算仍然以中低端为主,高端需求仍然较少。从当前旅居者的月均住宿预算看,大多以6000元以内为主,折合成每日房价看处于200元以内水平,基本相当于中端及经济型住宿产品。因此当前住宿的供给也应与主流的预算需求相匹配,不能盲目地提高档次。另一方面,也有约10%的旅居者愿意花费月均1万元以上的住宿费用,此费用可以匹配中高端酒店的平均房价。

当前旅居市场的核心考量因素呈现出多维化特征,旅居者对各类因素的关注度较为均衡。即旅居者更倾向于选择城市综合配套性高的旅居地,而非单一优势突出的地区。

在各考量因素中,环境质量得分最高,但旅居者关注的重点更多集中在空气质量、水质和温度等基础宜居要素,而自然风光的排名相对靠后,景观吸引力并非决定性因素。社交氛围同样位列第一,旅居者对文化资源、社交机会以及远程办公支持的高度需求。居住模式的可选择性亦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居住空间的私密性得分最高,凸显出旅居者对居住安全感与舒适度的追求。

从针对供给端的问卷结果来看,旅居者的实际选择与大多数人对于旅居的传统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传统观念认为,旅居目的地的选择往往偏向于自然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节奏较为缓慢的地区,如云贵和川渝。但从数据来看,长三角和沿海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相较于人们固有印象中较为理想的旅居环境,这些区域通常与高度商业化和快节奏生活联系在一起,并不被视为典型的旅居优选。

随着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被打破,传统的“住宿+生活”空间已难以满足旅居人群的多样需求。未来的旅居空间正朝着社交、办公、疗愈、娱乐多功能融合的以及人群融合方向的演进。共融空间设计是旅居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数字游民来说,一处空间可能既是工作室、社交场,也是临时生活所;而对康养人群而言,茶吧可以是健康讲座空间,阳台可以是太极课堂,共用厨房既是家庭餐桌,也可能是即兴市集的舞台。它不仅满足了旅居人群对于多样化生活体验的需求,还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升了旅居空间的整体价值和吸引力。

随着物联网、AI、5G等技术的成熟,智能化设施正成为旅居产品升级的关键驱动,旅居生活的舒适性也越来越依赖“智能化”。在未来,智能化将成为旅居项目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真正有竞争力的旅居产品,将是“科技+人性”深度融合的生活解决方案;而不同群体也将因其智能化需求的差异,推动出更加细分化的产品形态。

旅居市场的核心不再是“提供住宿”,而是“提供一种适配于特定生活方式的体验系统”。尤其是面对养老康养群体与数字游民两类人群,他们对于居住空间、服务模式和生活节奏有着完全不同的期待,从空间细节到活动策划,从服务触点到情绪价值,“千人千面”的旅居体验将成为标配。这也倒逼旅居产品不断走向更加细分、灵活、深度定制化的发展方向。个性化,已经成为构建旅居吸引力与品牌溢价的关键变量。

旅居市场的未来注定是一个丰富而多元的生态系统。从0岁到90岁,每一个年龄段、人生阶段、生活状态下的人,都可能在某个时间节点产生旅居的动机与需求。这意味着,旅居产品不再是某一类人群专属的“特供品”,而将成为覆盖全民、贯穿全年龄段的一种全新生活方式。未来旅居产品的开发与运营逻辑,应从“单点产品”转向“全客群服务”视角。无论是数字游民的灵活工作、亲子家庭的自然共处,还是长者群体的身心调养,不同人群对旅居空间的期待,都正在催生一系列新的旅居产品形态与生活方式表达。

在旅居的世界里,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容器,而是人与人连接的媒介。无论数字游民还是康养旅居者,都对“孤独”有天然的回避需求。未来的旅居产品将不仅售卖“空间”与“服务”,更构建价值观一致、兴趣相投、共同成长的旅居社群。“社群”成为旅居产品中不可或缺的软性价值。无论是线上社群平台打破物理限制的内容互动,还是线下社区营建的日常陪伴,都在帮助旅居者缓解孤独、重塑归属。

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与“特种兵式旅行”热潮的双重刺激下,越来越多旅居者开始反思生活的本质。他们不再满足于短暂的逃离和走马观花的观光式体验,而是更倾向于选择生活成本更低、节奏更慢、人情味更浓的小城市与乡村作为长期旅居地。乡村、县城等非核心城市空间,正以其更友好的居住成本、松弛的生活节奏、更可控的人际关系和渐趋完善的配套服务,成为新一代旅居者的“精神归宿”。这场趋势不仅仅是空间的流动,更是身份与生活模式的再定义。

随着旅居生活方式的兴起,特别是对于养老康养群体和数字游民群体而言,旅居不再仅仅是居住的简单延伸,而是向着更深层次的生活体验和健康服务拓展。“医疗岛”概念的提出,即康养医疗与旅居的深度融合,正逐渐打开更大的价值空间。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