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在健康的基础上,通过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在稳定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持续的积极情绪。这是当代中国人幸福定义,中国式幸福的核心密码,早已藏在千年文化里。
调研显示,2025 年中国人整体幸福感指数定格在 70 分,处于中上水平。这个分数由 “身体、心理、社交” 三大维度共同支撑,却呈现出明显的 “长短腿” 特征:身体幸福感 72 分最高,心理幸福感 71 分次之,社交幸福感仅 66 分垫底。
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53.8% 的受访者比去年更重视身体幸福感,62.9% 关注心理状态,但只有 24.3% 的人愿意在社交上多花心思。仅 6.7% 的人认为社交是幸福的 “最重要” 因素,不少人坦言 “下班只想宅家,社交太耗精力”。
但国民对生活的整体认可度并不低:70% 的人觉得 “生活状态很好”,63% 表示 “接近理想状态”,甚至有超三分之一的人说 “重来一次基本不做改变”。这种满足感,源于 “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开心快乐” 这三代人共通的幸福底色。
在地域分布上,幸福感并未呈现 “越发达越幸福” 的规律。二线城市以 70.4 分略高于一线城市的 69.5 分,更显著超过新一线城市的 62.9 分;三、四线城市与五线城市均为 69.7 分,差距微小。
“没有一线的快节奏,又比小城多些便利。这种 “中间态” 的生活节奏,或许正是二线城市的幸福秘诀。
代际差异则更为鲜明:幸福感随年龄增长一路上升。61至79 岁的婴儿潮世代与 45至60 岁的 X 世代幸福感均达 73.6 分,而 29至44 岁的千禧世代 69.2 分,13至28 岁的 Z 世代仅 64.6 分。
不同年龄层的幸福关键词更是泾渭分明。某00 后大学生愿望是 “财富自由、精神自由,活在当下”;某35 岁的企业主管每天在家庭与工作间奔波,最看重 “爱情婚姻美满、稳定踏实”;某72 岁的退休工人则笑着说 “知足常乐,一家人平安就好”。这种从 “物质追求” 到 “精神豁达” 的转变,勾勒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幸福轨迹。
“内卷” 成为横在幸福路上的共同障碍。可以将其拆解为 “资源稀缺、社会规范、心理压力、竞争行为” 四大维度:59.2% 的人见过 “周围人通过过度努力表现态度”,61.3% 发现 “竞争是获得认可的主要方式”,37.7% 感到 “资源太少,回报不足”,22.3% 坦言 “快被工作学习压垮”。
不同城市的内卷感知十分接近,这与信息传播同质化、生活方式趋同有关。但代际差异悬殊:Z 世代的内卷感知最为强烈,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感受逐渐减弱,幸福感随之上升。
“每天刷到同龄人升职加薪,自己就焦虑得睡不着。”某 95 后职场新人话道出年轻人的困境。而某 58 岁的企业创始人看得更开:“年轻时也拼过,但现在明白,不是所有竞争都有意义,做好自己就行。” 这种心态的转变,正是年长群体幸福感更高的关键。
“动起来” 是最好的幸福催化剂。运动被放在提升路径的核心位置。研究发现,运动能让人进入 “福流” 状态的运动,能最直接地激发积极情绪,保持规律运动的人群,心理幸福感指数比不运动者高 4.2 分。
手机依赖正在悄悄偷走幸福。数据显示,日均使用手机超过 4 小时后,幸福感指数明显下降;相比去年 “减少社交媒体使用” 的人,幸福感达 71.4 分,显著高于 “增加使用” 者的 66.5 分。
“以前吃饭必刷手机,现在刻意放下,和家人聊天的时间多了。” 武汉某宝妈的改变很有代表性,“上周带孩子去公园,没拍视频没发圈,反而觉得特别踏实。” 这种 “活在当下” 的状态,正是提升幸福感的简单法门。
心理调节同样关键。数据显示,“更关注心理幸福感” 的人,整体幸福感提升 5.1 分;“接纳自身情绪” 的人,幸福感也提高 3.0 分。而保持好奇心能进一步激活快乐机制:“频繁探索新事物” 的受访者幸福感达 72.1 分,比 “减少探索” 者高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