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3年,早稻田大学研发的WABOT-1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此后,本田的ASIMO、丰田的HUMANOID等产品相继问世,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性能和交互能力上的不断提升。2022年,特斯拉发布Optimus,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具身智能新时代。
当前,海外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仿生和功能两大方向。仿生方向注重模仿人类的生理结构和运动方式,如波士顿动力的Atlas和Spot系列,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高动态性能和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功能方向则侧重于满足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如Figure AI的Helix模型,通过多模态感知和任务规划实现高效的物流搬运和工业自动化。
海外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巨头和初创公司纷纷布局。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顿动力的Atlas、Figure AI的Helix等产品成为行业标杆。1X Technologies、Sanctuary AI、Agility Robotics等初创公司也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2025年,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工业、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加速。例如Figure AI的Helix模型已实现商业化部署,与宝马等企业达成合作;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在物流中心完成大量订单搬运任务。
2023年,Optimus V3发布,其灵巧手和轻量化设计成为优化方向。2025年,Optimus的运动能力和功能有望快速迭代,软件端和硬件端的升级将使其更接近商业化应用。特斯拉计划2027年实现Optimus百万台出货,这将极大地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和家庭场景中的普及。
除了特斯拉,其他主机厂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Figure AI的Helix模型通过双机协作开启新时代,其人形机器人工厂BotQ预计年产能12000台,未来四年计划扩展至10万台。波士顿动力的Atlas从液压转向电驱,性能大幅提升,与英伟达等企业合作,加速商业化进程。1X Technologies的NEO Gamma家用机器人发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家庭服务领域。Sanctuary AI的Phoenix 8采用轮式设计,搭载全新触觉传感器,与微软合作开发AI模型。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加速量产,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工厂RoboFab已正式投产,目标年产能1万台。Apptronik的Apollo机器人获得谷歌3.5亿美元融资,商业化加速落地。
人形机器人在物流、工业、家庭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物流领域,Agility Robotics的Digit机器人完成大量订单搬运任务,未来几年将实现年产能1万台的目标。工业领域,Figure AI的Helix模型与宝马等企业达成合作,实现商业化创收。家庭服务领域,1X Technologies的NEO Gamma家用机器人发布,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家庭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