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已攀升至8240 亿元,较前五年保持12.4% 的复合年增长率,成为食品饮料行业最活跃的赛道之一。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极端炎热天气增多刺激即时消费需求,现制茶饮对传统软饮料的替代效应加剧,更关键的是下沉市场的全面爆发,三线及以下城市贡献了60% 的新增门店,其人均消费量虽然与一线城市仍有显著差距,但增量空间持续释放。
细分市场呈现差异化增长态势。其中现制茶饮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规模已达 3037 亿元,2025 年预计突破 3749.3 亿元;而零售茶饮市场同步增至 6500 亿元,若叠加周边衍生品,行业总盘子可触达 6 万亿元量级。曾高速增长的咖啡细分市场增速从 2023 年的 44.3% 骤降至 12.4%,虽规模突破 3200 亿元,但已明显落后于茶饮赛道的增长势能。
门店扩张与密度也反映市场热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量已超85 万家,一线城市每平方公里门店密度高达3.2 家,行业连锁化率提升至58% ,规模化发展成为主流趋势。
行业竞争已形成清晰的三层梯队,头部品牌凭借规模与资本优势进一步拉大差距。超头部阵营由蜜雪冰城和瑞幸咖啡主导:蜜雪冰城以2.8 万家全球门店构筑起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网络,瑞幸咖啡则通过 1.6 万家门店与智能咖啡机技术占据优势,其单杯制作时间已压缩至 45 秒。
中端市场成为厮杀最激烈的战场。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组成的 “三剑客” 快速崛起,其中古茗已在 2025 年 2 月港股上市,募资 18.13 亿港元,市值达 200 亿港元;而 COCO、一点点等传统台式品牌则逐渐掉队。高端赛道则呈现收缩与突围并存的态势:喜茶暂停加盟专注直营,奈雪の茶维持 550 家门店规模,霸王茶姬却凭借文化溢价突破 26 元客单价天花板,海外门店增速高达 88%。
资本流向更揭示行业深层逻辑。2024 年行业融资总额 86 亿元,其中 70% 流向供应链企业,单台智能制茶设备售价已超 20 万元。同时头部品牌集体开启资本化进程:蜜雪冰城启动美股 IPO 路演,沪上阿姨 Pre-IPO 估值达 180 亿元,资本市场对具备供应链掌控力的品牌认可度显著提升。
价格战成为格局分化的催化剂。8至12 元价格带占比已升至 46%,甜啦啦推出的 “6 元奶茶日” 更将行业毛利率压缩至 15%至18%,较 2020 年的 28%至32% 大幅下滑。
需求端呈现鲜明的分层特征。平价茶饮需求最为稳定,面向价格敏感群体,核心拳头产品性价比超越软饮料,形成对传统饮品的需求虹吸效应,且无需频繁迭代产品即可维持客流。中高端市场则依赖产品创新驱动,头部品牌年度 SKU 更新率超 300%,但 70% 新品生命周期不足 3 个月,需求稳定性较弱。
健康化成为需求升级的核心方向。零糖系列市占率已达 21%,无糖茶饮整体增速高达 110%,原叶茶、低脂配方成为主流选择。消费者需求更从 “无害” 转向 “有益”,添加益生菌、胶原蛋白的功能性茶饮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200 亿元,电解质饮料、植物基饮品增速更是超过 95%。消费场景也日趋多元,办公、运动、旅游等细分场景需求崛起,外卖渠道成为重要增长极,2025 年平台补贴战更带动茶饮订单激增。
供给端的竞争本质是供应链的较量。平价品牌多采用 “工业品模式”,通过 “规模→成本→壁垒→规模” 的正向闭环构建优势。头部品牌普遍加大上游整合力度,供应链效率直接决定供给能力。
数字化技术正在重构供给效率。AI 算法广泛应用于需求预测与库存管理,使门店人效提升 30%;智能制茶设备的普及不仅加快出餐速度,更保障了产品标准化水平,成为供给端升级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