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小微经营者们的日子不好过。调研显示,二季度,他们的平均营业收入仅为11.1万元,同比增速从一季度的5.9%降至-3.2%,环比下降14.8%。净利润率均值4.5%,同比不变,环比却下降了0.2个百分点。尽管他们还在努力维持生计,但利润空间正在被无情地压缩。现金流维持时间平均为3.0个月,看似平稳,实则危机四伏。一旦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这3个月的现金流可能就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市场需求不足,是小微经营者们面临的头号难题。调研指出,市场需求压力占比高达49.3%,虽较上季度略有下降,但依然是小微经营者们最大的痛点。消费者的钱袋子捂得紧紧的,小微经营者们的生意自然难做。房租成本压力虽有所缓解,下降了4.8个百分点,但原材料成本压力却从上季度的50.8%上升至51.7%,这让小微经营者们在成本控制上左右为难。为了生存,近七成小微经营者不得不采取降本增效措施,减少人员雇佣、降低工资或奖金,甚至削减营销费用,可即便如此,也难以抵消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冲击。
融资,本应是小微经营者们缓解资金压力的“及时雨”,但如今却成了“奢侈品”。二季度,有融资需求的小微经营者占比仅为58.6%,较去年同期下降了9个百分点。他们中的许多人,即使有融资需求,也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比例环比下降,获得贷款规模也减少了。融资成本虽有所下降,但融资预期却降至历史最低值。这背后,反映出小微经营者们对未来经营的谨慎态度,他们不敢轻易扩张,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不过,小微经营者们并没有坐以待毙。数字化转型,成了他们求生的“救命稻草”。55.0%的小微经营者开展了线上销售,虽然环比下降了1.7个百分点,但同比基本持平。电子信息系统使用率保持在高位,达到74.1%,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0.6个百分点。多平台经营的经营者比例略有下降,但跨境平台的平均营收在所有平台中位居首位。小微经营者们正在积极拥抱数字化,试图通过线上渠道拓展市场,提升经营效率。
小微经营者们的信心,也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受到了考验。2025年三季度的信心指数为49.1%,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荣枯线。公司制企业信心相对较高,为50.1%,注册个体户为49.5%,非注册个体户则仅为48.6%。市场需求、营业收入、运营成本和雇员规模的分项信心指数分别为49.8%、50.4%、46.3%和49.7%,前三项环比均有所下降,只有雇员规模分项上升了0.7个百分点。小微经营者们对未来市场需求、营业收入和运营成本的预期有所转弱,他们对未来的经营充满了担忧。
生活服务业的小微经营者们,更是难上加难。他们的信心指数仅为48.7%,环比下降0.7个百分点,持续低于荣枯线。这与大众消费力疲软密切相关。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当下,消费者对于生活服务类产品的消费更加谨慎,导致生活服务业的小微经营者们生意惨淡。相比之下,制造业小微经营者对三季度的信心指数为51.3%,虽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然在荣枯线之上。农林牧渔业小微信心指数为50.3%,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商务服务业小微信心指数为49.5%,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同样低于荣枯线。
从注册类型来看,公司制企业在市场需求和营业收入的实际表现上优于注册个体户和未注册个体户经营者,但在经营成本和雇员人数上则稍逊一筹。未注册个体户由于其灵活性,在经营成本和雇员人数的实际表现上具有一定优势,但这也限制了他们在市场需求和营业收入上的拓展空间。从信心指数来看,公司制企业和注册个体户在市场需求和营业收入的预期上相对乐观,超过了50荣枯线,而未注册个体户则相对谨慎。
小微经营者们的信心指数还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建筑制造业在市场需求和营业收入的信心预期上高于其他行业,显示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农林牧渔业和建筑制造业在雇员人数的预期上也高于服务行业,这可能与这些行业的季节性和项目制特点有关。而生活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则在信心指数上表现不佳,反映出这些行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面临的较大压力。
从经营模式来看,线上线下同时经营的小微商户在市场需求和营业收入的实际表现和信心预期上均优于仅线下经营或仅线上经营的商户。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为小微经营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从城市等级来看,一线城市的小微经营者在市场需求、营业收入的实际表现和信心预期上高于其他城市等级,这得益于一线城市更发达的经济、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然而,新一线城市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则相对较弱,可能与新一线城市在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有关。二线城市在雇员人数上的实际表现和信心预期低于其他城市等级,这可能反映出二线城市在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上的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