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星图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在传统制造业过剩、附加值低的背景下,高端制造成为转型必然,而具身智能正是这一战略升级的底层支撑。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15.7%,2024 年这一领域增速达 8.9%,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从传统机器人到具身智能,产业正经历 “自动化” 向 “智能化” 的范式跃迁。传统机器人依赖硬件与固定编程,核心在机械结构、伺服电机等硬件,应用集中在汽车、电子组装等工业场景,产业链分工清晰。而具身智能融合 AI 大模型、多模态感知、端到端控制,实现感知 – 认知 – 决策 – 执行动态闭环。其应用场景已从商用、工业,扩展到医疗、家庭、教育等领域,推动 “软件定义硬件,硬件承载软件剩余价值” 的产业新趋势。

在国家逻辑层面,具身智能被纳入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覆盖无人装备、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剑指 “卡脖子” 技术突破。市场逻辑层面,老龄化社会催生养老需求,消费升级拉动服务需求,产业升级倒逼制造变革,多重需求共同推动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

技术上,两条路线并行演进。一条是 “人类智能” 路线,研发可泛化的大脑小脑、人形载体及世界模型,追求通用应用;另一条是 “智能定界” 路线,聚焦具体场景,构建 “有限范围求解” 的垂类小模型。调研指出,产业下半场将由 “智能定界” 主导突破,这类模型具备环境可确定、任务可操作、过程可数据化、高安全性的特征,能有效解决泛化难、成本高的行业痛点。

应用上,场景需求反向定义产业价值。不再是 “技术先进即核心”,而是需求强度决定资源分配。工业场景需要高负重、高精度机械臂,推动工业级垂类模型发展;消费场景对扫地机器人的低成本需求,拉动端侧芯片量产;特种场景的防辐射需求,催生特种材料部件优先级提升。头部企业带动供应链规模化,场景数据反哺模型优化,形成 “应用 – 数据 – 技术” 正向循环。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国 338 家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中,广东 112 家、北京 68 家、长三角 124 家,三大核心板块占比达 90%,区域分工明确:广东重硬件、北京重本体、长三角全链条协同。

资本上,中美差异显著。中国以债权融资为主,近 80% 投资来自债权和债券,2018至2025 年 8 月,中国具身智能产业链融资总额 4321.7 亿元,其中债权融资占 51.1%,主要支持头部企业扩张;美国超八成依赖 VC,PE,同期融资总额 2832.7 亿元,VC,PE 占比 81.5%,形成 “融资 – 研发 – 迭代 – 再融资” 的创新循环。中国侧重底座技术融资,占比 59.5%,存储、电力、算力是重点;美国侧重数据力与算法,占比 63.8%,数据力领域因 Meta 收购 Scale AI 占比达 41.6%。

当下,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已进入关键窗口期。政策从 “单点突破” 转向 “系统布局”,地方形成 “北京重创新、长三角强生态、珠三角促出海” 的格局;技术上 “智能定界” 路线加速落地;应用场景持续渗透,万台级量产目标清晰。随着产业链各环节协同深化,具身智能不仅将重塑制造业价值链,更将催生制造服务业、消费新物种等新业态,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