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 年,首批 05 后已迈入成年门槛。作为与智能设备同步成长的 “数字原住民 2.0″,他们的社交世界既扎根于数字土壤,又保留着对真实联结的渴望。调研显示,05 后正以 “线上线下融合、情感实用并重、理性包容共生” 的姿态,重构着当代社交的底层逻辑。
05 后的成长轨迹与数字技术普及周期高度重合,这让他们的社交场景天然具备 “虚实共生” 的特征。他们既未沉溺虚拟世界,也不排斥线下互动,而是精准划分不同场景的功能边界,实现高效互补。
线上端,05 后的平台选择呈现 “全场景覆盖” 特征。微信、抖音、快手成为基础社交工具,覆盖日常沟通与信息获取需求;小红书、闲鱼承担兴趣交流与二手交易社交功能,形成垂直领域的互动圈层;Soul、探探等专注交友需求,成为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渠道。AI 工具已深度融入社交流程,超过三成受访者会用其辅助信息整理、优化沟通表达,成为 “社交助手” 般的存在。
线下场景的活跃度远超预期,成为 05 后构建深度关系的核心场域。数据显示,93% 的受访者高频参与餐厅聚餐,89% 经常进行室外运动,81% 会定期逛商场或逛街。这些传统活动在 05 后手中被赋予新内涵:聚餐不只是吃饭,更是 “情绪充电” 的专属时刻;运动偏爱组队参与,羽毛球、飞盘等对抗性项目因互动性强备受青睐;逛街则聚焦 “体验式消费”,IP 店打卡、谷子店淘货成为重要动因。
“轻社交” 的兴起重构了线下互动的密度。05 后创造出 “通勤搭子”” 自习搭子 “等新型关系,以特定场景为纽带,无需深度绑定却能获得即时陪伴。更有趣的是线上衍生的线下行为:” 城市寻宝 “通过线上发布线索、线下参与探索实现社交联结,” 哲学街头对话 ” 则让陌生人通过深度话题快速建立共鸣,这些新兴形式既满足了陪伴需求,又避免了传统社交的压力。
线上线下的联动更趋紧密。超过六成受访者会先通过兴趣社群线上破冰,再组织线下见面会;音乐节、演唱会等 LIVE 活动中,90% 的人会拍摄内容同步到社交平台,形成 “现场体验 – 线上分享 – 二次互动” 的闭环。就连 “连麦各玩各的” 这种线上行为,本质也是对线下陪伴感的虚拟模拟,被 05 后称为 “呼吸式社交”,既保持联结又不互相打扰。
在 05 后的社交体系中,”关系分类” 成为核心法则。他们不再追求社交圈的广度,而是通过精准分层实现资源与情感的高效匹配,形成 “核心紧密、外围松散” 的圈层结构。
核心关系圈呈现高度集中特征。调研显示,50% 的 05 后将好朋友列为首要倾诉对象,45% 选择向父母倾诉,这两类群体构成了他们社交支持的 “双核心”。与前代人不同,05 后的亲子关系更趋平等,父母既是情感后盾,也是可交流的 “人生顾问”,这种转变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父母普遍学历较高,更擅长以平等姿态参与子女成长。
朋友关系的分层极为细致,不同圈层承担明确功能。05 后清晰划分出普通朋友、好朋友、网友、搭子等多个类别:普通朋友用于日常场景的浅层互动,如班级活动、社团协作;好朋友负责深度情感交流,承担倾听、共情等核心功能;网友聚焦兴趣共鸣,动漫、电竞等小众爱好的同好更易在此圈层获得认同;搭子则服务于特定场景,场景消失后关系可自然淡化,无需刻意维系。
这种分层模式带来了 “高门槛亲密圈” 特征。05 后对挚友、恋人等亲密关系的筛选标准极为严苛,精神契合、价值观一致成为首要条件。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 “找不到合适的人就独处”,不愿为了社交而社交。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更看重 “动态平衡”:既需要相互扶持的稳定性,又尊重彼此的独立空间,反感过度干预和情感绑架。
社交需求呈现 “情感与实用双驱动” 特征。情感价值始终居于首位,100% 的受访者都提及 “倾听支持” 是最核心的社交需求,然后是共情理解、陪伴分享。这种需求催生了新型社交服务,”哲学咨询” 的兴起便是例证,年轻人通过付费与专业人士进行深度对话,获得情绪疏导与认知提升,反映出对高质量情感交流的迫切渴求。
实用价值的权重显著上升,与竞争环境带来的压力直接相关。学业与就业的 “内卷” 让 05 后更重视社交的 “价值交换”,实用情报分享、实际问题解决成为重要诉求。在校园场景中,学习资料共享、考试经验交流是维系同学关系的重要纽带;进入职场的年轻群体则更倾向于与行业前辈建立联系,获取职业发展建议。这种价值交换并非功利性的 “等价交易”,而是 “共同成长” 的良性互动,超过六成受访者期待在社交中相互鼓励、提升竞争力。
人脉资源在 05 后的社交需求中占比极低。与传统认知中 “社交为积累人脉” 的观念不同,仅不足 10% 的受访者将拓展人脉列为社交目的。他们更信奉 “自身实力优先”,认为优质关系应是自然吸引的结果,而非刻意经营的产物。这种心态让他们在社交中更显纯粹,也更能享受关系本身的价值。
成长于多元社会环境中的 05 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交态度。他们既保持着对情感的纯粹追求,又具备超越年龄的理性思维,在各种社交议题上展现出包容而坚定的立场。
“舒服至上” 成为最高社交准则。05 后将 “舒服”” 坦诚 “”安全感” 列为评价优质关系的三大核心标准,其中 “舒服” 的提及率高达 87%。这种 “舒服” 具体表现为:对话无需刻意找话题,沉默也不会尴尬;观点分歧时能理性沟通,而非强迫认同;尊重彼此的生活节奏,不强行介入私人领域。为了维护这种状态,他们会主动筛选社交对象,对消耗自身情绪的关系果断 “断舍离”。
私人空间的边界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05 后普遍认为,即使是亲密关系也应保留 “专属领域”,超过八成受访者会在社交中明确划分话题禁区,涉及收入、隐私生活等内容需获得许可才能交流。线上场景中,他们通过设置朋友圈权限、分组发布内容等方式维护边界;线下互动时,则会通过肢体语言、话题转移等信号暗示不适,这种清晰的边界意识让他们的社交更具安全感。
对性别议题的理性态度成为显著特征。在性别对立话题愈演愈烈的当下,05 后展现出超越代际的成熟。他们普遍反对将性别议题极端化,82% 的受访者认为 “男女社交差异源于个体而非性别本身”,79% 表示 “不会因性别标签预设他人行为”。这种理性源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平等教育环境,也让其社交关系更具包容性,跨性别、非二元性别等群体在 05 后的社交圈中更易获得接纳。
兴趣成为社交联结的第一纽带。05 后构建社交圈的逻辑是 “因趣而聚”,共同的兴趣爱好比身份、背景更重要。数据显示,65% 的受访者社交圈核心成员是通过兴趣结识,IP 店打卡、志愿活动、兴趣社群成为三大交友场景。在兴趣社群中,他们展现出极高的参与度:动漫爱好者会共同创作同人作品,环保志愿者会组织线下公益活动,甚至 “养石头”” 纸狗 ” 这类小众爱好也能聚集起稳定的交流群体。
AI 技术的融入正在改写社交规则。05 后对 AI 工具的接受度远超预期,不仅将其用于信息获取,更纳入社交流程。Soul 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 “AI 陪伴” 相关关键词发帖量同比增长 6.2 倍,搜索量增长 12 倍,数字头像相关内容发帖量增长 440%。这些数据背后,是 05 后对新型社交方式的探索:AI 生成的数字形象成为自我表达的载体,”灵感回复” 功能帮助缓解社交焦虑,智能陪伴机器人则在深夜时段提供情绪支持。
但 05 后对 AI 的态度保持着清醒认知。他们始终将 AI 定位为 “工具” 而非 “替代者”,89% 的受访者表示 “不会依赖 AI 建立真实关系”,认为虚拟陪伴无法替代线下互动的温度。这种理性让他们既能享受技术红利,又避免陷入虚拟社交的陷阱,形成 “技术辅助、真人核心” 的健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