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智慧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 年,人工智能技术与旅游业的融合进入深度落地阶段。从游客的行程规划到景区的智能治理,从企业的运营优化到行业生态的重构,AI 正以 “技术 + 场景” 双轮驱动的模式。

当前 AI 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已形成八大核心场景,覆盖 “吃住行游购娱” 全链条,且成熟度呈现明显分层。

在成熟度较高的场景中,AI 导航导览讲解服务已广泛落地。博物馆、景区等场所引入 AI 语音合成与识别技术,提供多语言、个性化讲解,基本取代传统人工导游的基础讲解工作。AI 旅游体验提升类应用同样表现突出,基于 AIGC 的变脸、换装、旅拍动图等功能,在各大景区形成标准化服务,既满足游客打卡需求,又为景区创造新消费增长点。AI 旅游信息服务则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整合目的地地理、气候、景点等数据,实现游客查询的快速响应,成熟度稳居前列。

中等成熟度场景以无人化设施及具身智能为代表。无人机景区航拍、无人车接驳、酒店服务机器人等已在张家界、黄山等景区试点应用。AIGC 营销及数字人应用也处于快速发展期,旅游企业通过 AI 生成宣传文案、图片,并推出虚拟代言人,不过内容的情感共鸣与互动流畅度仍需提升。

而 AI 行程规划助手和政府旅游治理类应用成熟度相对较低。前者虽需求旺盛,但因算法难以精准捕捉游客复杂偏好,行程灵活性不足,用户采纳率偏低;后者受限于各地文旅数据质量参差不齐,AI 决策辅助、智能监管等功能尚未形成标准化落地模式。

AI + 智慧旅游已形成清晰的四层生态架构。底层以开源大模型为基础,凭借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与推理能力,成为整个生态的技术底座。其中 DeepSeek 凭借架构创新,训练成本仅为 GPT-4o 的 1/10,推理成本低至 GPT-4 Turbo 的 17%,成为国内涉旅企业的首选底座模型。

第二层为字节豆包、腾讯元宝等通用闭源大模型应用。它们基于底层模型二次开发,融入自身生态优势:字节豆包依托海量用户数据优化交互体验,腾讯元宝借助微信生态实现流量触达,为智能客服、行程建议等功能提供支撑。

第三层是旅游垂直领域大模型应用。OTA 平台成为主力军:携程 “问道” 整合供应链数据,提供可实时调整的智能行程规划;同程 “程心 AI” 基于 DeepSeek,实现 “行程规划 + 预订” 闭环,支持 9 种语言服务;飞猪 “问一问” 通过多智能体协作,20 秒内即可生成含机票、酒店实时数据的家庭游方案。马蜂窝则将 “AI 小蚂” 接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等项目,强化区域化服务能力。

第四层为旅游行业企业直接应用。黄山景区联合途马科技开发智能体,整合客流量、天气数据,为游客推荐实时路线;庐山 “庐悠悠” 数字人通过 RAG 技术,将云雾茶制作工艺、景区天气等本地化数据与大模型结合,实现 “问答 + 视频 + 预订” 一体化服务。

课题组对 100 余家旅游企业、20 余个景区的调研显示,AI 技术在企业中的普及率接近半数,智能客服、营销内容生成、个性化推荐成为最主要的应用场景。但企业对 AI 应用效果的评分仅为 3.13 分(满分 5 分),需求与效果的匹配度仍有差距。

从投入来看,超半数企业的 AI 预算占比低于 10% 或无固定预算,投入保守成为普遍现象。景区层面,85.71% 的景区计划接入 AI,但 41.67% 的景区能接受的预算低于 30 万元,成本顾虑显著。

落地障碍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数据质量不足,文旅行业垂类私域数据(如文博馆藏、学术研究数据)开放度低,影响模型训练效果;二是技术人才短缺,60% 的中小景区表示缺乏专业团队维护 AI 系统;三是系统兼容性问题,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 AI 系统多为独立部署,跨平台整合难度大。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