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道路,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其密度与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活力与发展。
先来看道路网密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全国36个主要城市的平均道路网密度达到了6.6公里每平方公里,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1.5%。我们的城市“毛细血管”正在逐渐变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稳步推进。
深圳、厦门、成都、杭州和福州这5个城市,已经达到了8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国家标准。其中,深圳以9.9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密度高居榜首。而杭州和福州在2024年也成功达标。
从城市规模来看,超大型城市的道路网密度平均为7.8公里每平方公里,而特大型城市和Ⅰ型大城市的平均密度分别为6.4公里每平方公里和6.8公里每平方公里。城市规模越大,道路网密度越高,但也并非绝对。一些中小城市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也能实现较高的道路网密度。
全国主要行政区的道路网密度呈现出“整体稳定,局部优化”的特征。上海的黄浦区和深圳的福田区,道路网密度分别高达14.6公里每平方公里和12.1公里每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的“领跑者”。
一些低密度行政区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比如乌鲁木齐的水磨沟区、石家庄的新华区和长春的二道区,年度增幅超过6%。这些区域通过新建道路、打通“断头路”等方式,显著提升了道路网密度,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
从城市群的角度来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城市群的道路网密度差异明显。京津冀城市群的道路网密度平均为4.7公里每平方公里,处于较低水平;长三角城市群为6.3公里每平方公里,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则以7.7公里/每平方公里的密度领先。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道路网建设也最为完善。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已经超过了8公里每平方公里的目标要求。相比之下,京津冀城市群的部分城市,如保定、邯郸等,道路网密度仍低于5公里每平方公里,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道路网密度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交通拥堵问题的彻底解决。2024年,全国36个主要城市的工作日高峰平均运行速度为20.1公里每小时,处于中度拥堵状态。周末高峰的平均运行速度稍好,为23.0公里每小时,但整体仍处于中度拥堵。
在36个城市中,有7个城市的工作日高峰平均速度低于18公里每小时,进入“严重拥堵”行列。其中,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成都、兰州等部分二线城市,拥堵情况较为突出。以北京为例,其工作日高峰小时平均运行速度仅为16.1公里每小时,位列倒数第一。
从行政区层面来看,情况更加复杂。全国267个行政区中,有38个在工作日高峰处于严重拥堵状态,占比14%。其中,北京的西城区、东城区,上海的徐汇区、静安区等核心区域,拥堵最为严重。这些区域往往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和人口密集区,交通需求巨大,道路运行压力可想而知。
在城市群层面,长三角城市群的道路运行状态相对较好。其17个监测城市的工作日高峰小时平均运行速度为21.0公里/小时,虽然同比下降了2.3公里/小时,但仍处于中度拥堵状态。其中,南通、合肥、扬州等城市的表现较为出色,高峰小时速度大于22公里每小时。
相比之下,京津冀城市群的工作日高峰小时平均运行速度为18.8公里每小时,同比下降1.2公里每小时,整体处于中度拥堵状态。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工作日高峰小时平均运行速度为18.9公里每小时,同比下降2.2公里每小时,同样处于中度拥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