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0至2023年,中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从0.8万亿增至8.2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5%。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5.6万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望达到10万亿元。
从行业人才需求的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无疑是核心需求地。数据显示,2023年江苏省新材料产业人才需求占全国28%,其中苏州、南京等地对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人才需求占比超40%。而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也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新材料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这些地区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丰富的资本投入,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
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供应也在发生变化。报告显示,新材料行业人才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特征。年龄分布呈金字塔结构,25至35岁中青年占比最高,45岁以上仅占6.83%。学历分布呈橄榄型,本科占比近五成,硕士以上学历达22.51%。新材料产业的创新驱动特性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涌入,材料研发所需的系统学科训练也促使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集聚。
从人才的专业背景来看,新材料行业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传统工科如材料类、机电类、化学类专业占据主导,但新兴交叉学科如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崭露头角。
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流动呈现出频繁且复杂的特点。报告显示,新材料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十分活跃,尤其是向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流动趋势明显。例如,投递上海的人才来源地中,苏州、北京、杭州等城市占比靠前;投递深圳的人才来源地中,广州、东莞、惠州等地人才流入较多。这种跨区域流动不仅反映了区域产业的吸引力,也体现了人才对更好职业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的追求。
跨行业的流动也成为新材料人才流动的一大特点。数据显示,机械设备、电子半导体、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成为新材料人才的主要来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需要机械制造、芯片封装、建筑应用等多领域的协同,同时也说明了新能源材料、数字化工具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其他行业人才的涌入。
随着新材料产业的不断深化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从岗位需求来看,技术研发与生产应用成为主导,工艺,制程工程师、材料工程师等岗位需求占比最高。同时,市场拓展与国产替代的需求也日益显著,销售经理、销售工程师等市场类岗位需求占比达到7.3%。生产规模化配套需求凸显,普工,操作工、生产计划等生产端岗位占比超5%。
从企业规模和性质来看,中腰部企业成为人才需求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1%。而私营,民营企业则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占比达87.7%。民营企业在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上的灵活性,也使其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