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数据显示,2024 年 10 月,全国已核发 748.3 万本网约车驾驶员证、320.6 万辆运输证,这个庞大的群体正成为城市就业市场的重要支柱。
在制造业普工、建筑工、货车司机等六类典型蓝领职业中,网约车司机正以独特优势占据一席之地。这种优势并非单纯源于收入数字,而是 “总报酬模型” 下的综合胜出,该模型涵盖收入水平、福利保障、工作 – 生活平衡等五大维度,更能反映职业真实价值。
从收入来看,网约车司机月均收入 7623 元位列第二,仅次于货车司机的 8424 元,但收入满意度却以 81.40% 领先。反观货车司机,因长时间奔波、高事故风险,收入满意度仅 21.95%。一线城市日均上线 8 小时以上的网约车司机,平均月收入更是达到 11557.1 元,这背后是日均 5.1 小时的有效跑单时长支撑。
福利保障方面呈现明显分化。网约车司机新职伤或工伤保险覆盖率达 65%,远超快递员的 14.2% 和货车司机的 4.8%,这得益于滴滴等平台纳入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比例仅 10.5%,远低于建筑工人的 41.2%,暴露出平台就业的社保短板。
工作和生活平衡是网约车司机的核心优势。仅 50.3% 的网约车司机认为 “工作时间长”,而这一比例在建筑工中高达 85.1%。传统蓝领多实行固定班制或两班倒,而网约车司机可自主决定上线时间,这种弹性让他们能兼顾家庭照料与工作收入,这也是众多中年劳动者选择该职业的关键原因。
从 “工作要求 – 工作资源” 模型看,网约车司机的净付出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虽然面临长时间驾驶、路况不确定等挑战,但平台提供的导航系统、派单算法、双向评价机制等资源,有效抵消了部分消耗。相比之下,货车司机和建筑工因资源有限,净付出最高。
网约车行业正成为就业市场的 “稳定器”,尤其在承接重点人群就业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调研显示,77% 的网约车司机是在失业后转入该行业,62.8% 是家庭唯一就业人员。
40 岁左右的中年男性构成司机群体的主力,超过 6 成学历为高中及以下,9 成有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从业经历。当传统岗位因产业升级、订单收缩流失时,网约车的低门槛成为他们的 “救命稻草”。
女性司机群体虽占比不足 10%,但规模正逐年扩大,2024 年国内超过 105 万女性通过滴滴获得收入,其中 79% 是家庭唯一收入来源。网约车的灵活性让 “母亲时间” 转化为收入时间,许多女司机送孩子上学后接单,午间回家处理家务,傍晚顺路跑单,实现家庭与工作的平衡。64.3% 的女司机通过工作结识互助伙伴,近 70% 主动开展自我关爱活动,职业带来的不仅是收入,还有社会连接。
退役军人和高校毕业生也在借助这一职业实现过渡。调研中退役军人占比 13.2%,2024 年后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占 7.4%。标准化培训、灵活工时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技能转化和职场起步的缓冲期,帮助平滑身份转换。
随着老龄化加剧,银发司机群体开始涌现。超过 50 岁的女性司机占比 10.2%,超过 55 岁的男性司机占 2.4%,部分城市已将注册年龄上限放宽至 65 周岁。对退休公交司机周师傅而言,网约车不是被迫再就业,而是 “休闲式劳动”,既能通过五星好评获得 “被需要感”,还能在司机社群中拓展社交空间。
在就业承压的重点区域,网约车行业正扮演 “压舱石” 角色,通过定向赋能缓解区域就业压力。县域市场是网约车就业增长的新蓝海。受消费有限、技能单一、产业季节性波动等因素影响,县域高质量就业供给不足。
网约车还通过跨期调节对冲劳动力供需错配。 “主业 + 网约车” 的复合模式正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