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体重超标已成为国民健康的 “头号威胁” 之一。世界肥胖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 18 岁以上成年人中,41% 存在体重超标问题(BMI≥25kg/㎡),9% 达到肥胖标准(BMI≥30kg/㎡)。若采用中国更严格的诊断标准(超重 BMI≥24kg/㎡、肥胖 BMI≥28kg/㎡),这一数字将更为惊人。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 1.8 亿肥胖症患者,数量位居全球首位。
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是肥胖最直接的 “附属病”。调查显示,85.31% 的受访者认同肥胖与高血脂相关,78.31% 知晓肥胖会诱发脂肪肝。随着肥胖程度加深,各类合并症的患病风险呈阶梯式上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
近半数人低估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运动比饮食更重要,甚至有32.3%的人觉得二者作用相当。但国内外研究早已表明,饮食干预才是减重的核心。这种认知偏差,从一开始就让减肥之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大众在评估减重效果时,也存在明显偏差。84.8%的人将“体重数字”作为核心甚至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体脂率、BMI指数、腰围等健康指标的实际使用率较低。这就导致很多人即使身体成分没有改善,只要体重下降就误以为减肥成功,实则可能只是水分流失,脂肪并未减少。
减重行为的维持,对很多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调研显示,83.5%的减重失败发生在启动计划后的3个月内,30.7%的人甚至不到1个月就放弃。坚持运动、计算热量、应付饭局、缺乏同伴支持等,都被减重者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山”。运动计划太难坚持,控制饮食麻烦,再加上身体代谢适应引发的体重下降缓慢等问题,让减重者们在减肥路上举步维艰。
平台期是减重路上的又一大难关。当体重下降一段时间后,即使维持原有的饮食和运动习惯,体重或体脂的下降速度也会显著放缓甚至完全停止。面对平台期,24.2%的人选择直接放弃,17.8%的人采用加倍节食或运动的激进方式。而专业支持的“找不到”和“用不起”,更是让很多人在平台期时无法得到科学的指导,只能盲目应对。
体重反弹是减重者们最不愿提及却又常遭遇的噩梦。数据显示,66.3%的人曾在减重取得成效后遭遇“体重反弹”,其中7.8%的人反复陷入“瘦了又胖”的循环。追求快速减重更容易引发强烈的心理代偿行为,从而导致严重的体重反弹。这种反弹不仅让之前的辛苦付诸东流,还可能让减重者陷入更深的焦虑与挫败感中。
多数人在体重管理过程中倾向于依赖主观感受或个人经验,认可流行的减重错误观点。比如,44.7%的人认为不吃晚饭能瘦,38.8%的人觉得出汗越多减肥效果越好,28.8%的人相信可以局部减脂。这些错误观念,让很多人在减肥路上走了弯路,付出了大量努力却收效甚微。
仅32.1%的被调研者曾接受过专业人士的系统指导,采用个性化的减重方案。更多人则是自行获取减重信息,探索减重方法。网络上、朋友口中、网红明星推荐的各种减肥方法五花八门,很多人不加甄别地拿来就用。殊不知,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都不同,盲目套用别人的方案,很可能适得其反。
药物减重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调研显示,30.2%的人使用过药物减重,但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差异。使用者中,55.6%的人将药物视为辅助手段,31%的人希望通过药物快速减重后自行维持。而非使用者则对药物的安全性存在顾虑,85.9%担忧副作用,64.1%担心依赖性。这种信任困境,让很多人在面对药物减重时犹豫不决。
面对减肥路上的重重困境,专业支持显得特别重要。调研显示,74.6%的人认为了解药物作用原理能够减轻用药心理负担。专业指导通过消除恐惧与提升认知,能够助力用户做出理性决策。减重并非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系统工程。通过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肥胖评估和必要的医学检查,能够更精确地判断身体状况,进而实现科学的减重。
超重与肥胖并非简单的体型问题,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健康问题。科学的体重管理应基于全面个体评估,包括个人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与辅助检查、人体成分分析、生活方式及运动能力评估等。只有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有效的减重。
减重成效难以维持是很多人面临的巨大挑战。科学体重管理强调长期跟踪与持续干预,而非短期减重行为。减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专业指导下,逐步调整生活方式,养成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减重效果得以长期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