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香港澳门受访者平均退休年龄约 61 岁,但香港人平均预期寿命达 86 岁,澳门 83 岁。这意味着,退休后还有 20 多年要过。
20 多年的退休生活,钱够吗?准退休人士预期每月能有 25700 港币被动收入,但已退休人士实际每月只有 15400 港币,预期与现实差了 10300 港币。
更扎心的是,仅 39% 的准退休人士对自己的退休准备有信心。40至49 岁群体更慌,只有 28% 觉得准备到位。
调查里,40% 的受访者退休后还要给家人掏钱,这就是 “夹心世代”—— 上要养老人,下要贴子女。他们每月总开支约 23100 港币,其中 36%要分给家人,自己只留 64%。
93% 的夹心世代为此焦虑:47% 怕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储备撑不了多久;18% 担心没法像以前一样帮衬家人,甚至内疚。
“我现在健康,但万一得癌,积蓄能撑多久?” 一位 45至49 岁的香港女士说出了很多人的担忧。
传统观念里,养老是本分。86% 供养父母的夹心世代已经做了准备,但压力不小:64% 怕医疗开支太大,54% 愁日常花费,52% 担心护理费用。
香港一位 40至44 岁女士算过账:“父母身体变差,要么同住,要么请护工,要么送养老院,说到底还是钱的事。”
怎么办?三分之二的人靠保险。近半数给父母买了医保或危疾险,还有人希望保险能 “全家共用保额”,减轻负担。
对子女,父母们想得更开。“不指望儿子养我,不想给他压力。” 一位 65至70 岁的香港退休女士说。
但现实是,32% 的受访者退休后还要给子女掏钱。48% 愁教育费用,51% 要帮子女凑首付,56% 担心资产传承影响自己退休。
收入越高,压力越大。月入 4 万港币以上的受访者,66% 怕资产传承不够,61% 要帮子女置业,72% 要承担教育开支,比普通群体高出一大截。
留不下,就走?36% 的受访者计划退休后移居,其中 65% 瞄准了大湾区内地城市。
为什么是大湾区?一位 55至59 岁香港男士算过:“在香港退休每月至少 15000 港币,大湾区只要 5000 港币。”
调查显示,67% 看中大湾区居住空间大,56% 觉得生活成本低,47% 因为离家人近。还有人喜欢那里的绿化:“肇庆有更多绿地,生活节奏慢,对身体好。”
医疗也是加分项。63% 觉得大湾区医疗 “物超所值”,43% 认为有香港没有的专业治疗。
不想跟子女挤,又怕孤单?退休社区成了新选择。
78% 的受访者对优质退休社区感兴趣,尤其看好大湾区的。这些社区不仅有住所,还带医疗、社交、休闲设施。
大家最看重什么?77% 盯紧 “附近有医院、中医诊所”,65% 想要 “亲近自然”,65% 希望有 “专业护理”。
一位香港 50 岁男士去过内地养老院后感叹:“像住宅大厦,有医生有社区设施,还有软餐和扶手,像退休乐园。”
退休,不再是 “干到 60 岁就歇着”。从 61 岁到 86 岁,25 年的漫长岁月里,夹心世代要平衡家人与自己,还要盘算钱够不够、住哪里。大湾区的兴起,退休社区的走红,或许正是这场 “退休持久战” 里的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