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光刻机,作为芯片制造的核心设备,一直是半导体产业的关键所在。2025年,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持续增长,光刻机行业的发展历程、市场格局以及国内供应链厂商的崛起,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光刻机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技术创新的史诗。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接触式光刻机,到如今的步进扫描投影式光刻机,每一次技术迭代都推动了半导体制造的进步。接触式光刻机虽然分辨率较高,但存在掩模与光刻胶直接接触导致污染和损坏的问题。接近式光刻机的出现,通过在掩模和硅片之间留出微小间隙,减少了污染,但分辨率提升有限。直到投影光刻机的诞生,尤其是步进扫描投影式光刻机的出现,才真正解决了大曝光场与高分辨率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主流机型。
数据显示,步进扫描投影光刻机自1990年首次推出以来,已经占据高端芯片制造的关键层。这种光刻机通过扫描实现更大的曝光场,降低了投影物镜的研发难度,同时提高了分辨率和产能。如今,最先进的EUV光刻机(7nm以下)也采用步进扫描投影曝光方式,支撑着集成电路向更小的制程迈进。
全球光刻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ASML、尼康(Nikon)和佳能(Canon)三家公司长期占据全球光刻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中,ASML凭借其在高端光刻机领域的技术优势,占据了全球光刻机市场的82.1%,特别是在EUV光刻机领域,ASML是全球唯一的供应商。尼康和佳能则分别占据7.7%和10.2%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光刻机领域。
2024年,全球光刻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9.1%。ASML的EUV和ArFi光刻机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其中EUV机型贡献了39.39%的营收,ArFi机型占比45.76%。ASML在高端光刻机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上遥遥领先。
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增长,特别是中国市场的崛起,国产光刻机的替代需求愈发迫切。2023年,中国光刻机产量仅为124台,而需求量高达727台,供需关系严重不匹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光刻机厂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美日荷加强对华先进制程出口限制的背景下,光刻机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2023年,荷兰和日本相继宣布对先进半导体设备实施出口管制,这进一步凸显了国产光刻机的重要性。国产光刻机厂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速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逐步打破国外垄断。
上海微电子的90nm光刻机已实现量产,28nm浸没式光刻机的研发工作正在推进;国科精密的高端曝光光学系统、科益虹源的DUV光源、华卓精科的双工作台技术、福晶科技的晶体材料等,都在为国产光刻机的崛起贡献力量。这些企业的崛起,不仅提升了国产光刻机的技术水平,也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