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具身智能十大观察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 年,具身智能被写入国家 “十五五” 规划建议,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调研显示,这一融合 AI、机器人、多模态感知的新兴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落地,在十大关键领域呈现鲜明发展特征,开启万亿级市场蓝海。

大模型为具身智能装上 “超级大脑”,多模态感知赋予其 “感知世界” 的能力,二者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决策生成和泛化能力实现质的飞跃,Figure 公司的 Helix 模型仅需 500 小时训练,就能让机器人完成未知物体零样本抓取,两台 Figure02 机器人可无预设指令协作收纳冰箱物品。

多模态技术让机器人 “耳聪目明手巧”:视觉技术实现 0.1mm 精度质检,听觉技术支持自然语音交互,触觉技术让特斯拉 Optimus Gen2 能灵巧拿捏鸡蛋。但背后是巨大算力需求,机载 GPU 需在低能耗下实现高性能,分布式计算与模型压缩技术成为破局关键。

具身智能产业链涵盖 “核心零部件 – 系统集成 – 应用场景” 全链条,上游核心零部件 “卡脖子” 问题突出。芯片领域,英伟达等海外企业主导高端市场,国内华为、寒武纪正加速国产替代;传感器方面,力传感器和惯性传感器国产化提速,但高精度激光雷达仍依赖进口。

中游系统集成面临兼容性难题,硬件接口不匹配、软件协议不一致导致开发成本高企。软件领域,谷歌 RT-2、Figure Helix 等国际大模型领跑,国内华为鸿蒙系统已实现部分应用,但高端算法创新仍需发力。下游应用的差异化需求,正倒逼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升级。

工业制造成为具身智能落地的首要场景,人形机器人开启 “工厂实习” 浪潮。2024 年,特斯拉 Optimus 在弗里蒙特工厂执行电池分拣,Figure02 进驻宝马北美工厂,国内优必选 WalkerS 在蔚来、极氪工厂完成贴车标、螺栓检漏等任务。

汽车总装车间成为核心应用场景,机器人承担 20-30kg 部件搬运、0.5N・m 级扭矩锁付、0.1mm 精度质检等工作。工厂场景因任务标准化、环境可控、自动化基础好,有望成为首个规模化落地领域。数据显示,2025 年将有数千台人形机器人部署到全球工厂,形成 “由简到繁、由点到线” 的落地节奏。

具身智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3 年全球市场规模达 35 亿美元,Virtue Market Research 预测 2030 年将增至 94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 15.2%。马斯克更是大胆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比例将超 1:1,全球总量将突破 100 亿台。

国内外企业激烈角逐:特斯拉计划 2025 年量产 1 万台 Optimus,2026 年扩产至 5-10 万台;国内智元机器人 2024 年底量产第 1000 台,2025 年每月产能达 100 台。巨头企业凭借资金、人才优势构建生态,初创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突破,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超 69%,魔法原子推出全球首款电驱空翻人形机器人。

数据是具身智能的 “燃料”,其特殊需求推动治理体系升级。具身智能需海量多模态数据训练,真实场景采集难度大、标注成本高,英伟达通过 Isaac GROOT Blueprint 生成合成运动数据,成为解决数据短缺的有效路径。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至关重要。服务机器人收集的用户作息、消费习惯等敏感数据,工业机器人产生的生产工艺、供应链数据,一旦泄露将造成严重损失。行业正通过加密传输、访问控制、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三重防护,筑牢数据安全防线,SSL/TLS 加密协议、全磁盘加密等技术广泛应用。

伦理与安全风险倒逼行业提前布局规范。机器人行为失控、算法歧视、人机交互伦理等问题引发关注,欧盟《人工智能法案》、IEEE《以伦理为基准的设计》等文件相继出台,国内将安全治理纳入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人工智能法草案” 明确产品责任和隐私保护规则。

谷歌 DeepMind 引入可解释性 AI 技术,让算法决策透明化;ABB 工业机器人配备故障检测系统,异常时自动停机报警。从设计阶段的伦理审查到应用中的安全监测,全链条规范体系正在形成。

“智能向善” 成为产业核心价值追求,技术发展始终围绕增进人类福祉。医疗领域,手术机器人提升精准度、减少患者痛苦;养老领域,护理机器人缓解人力短缺,杭州智元研究院的髋部助行外骨骼帮助老年人户外出行。

社会公平与安全可控是重要内涵。行业通过普及技术知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缩小数字鸿沟;机器人需具备物理安全、算法可靠、人类干预机制三重保障,确保运行过程可管理、可预测、可控制。

具身智能亟需复合型人才,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整体人才缺口达 500 万,具身智能作为前沿分支缺口更为突出,预计 2025 年上海相关人才需求达 40 万,而本地高校在校生仅 4 万。人才需同时掌握 AI 算法、机器人硬件、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

复旦大学推出 100 门 AI 课程,上海财经大学构建 “匡时财经教育大模型” 赋能教学;华为开展内部技术培训,小米与清华、电子科大等共建联合实验室,IEEE RAS 等行业组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形成产教融合的培养体系。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相继出台,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写入。地方层面,北京设立 1000 亿元政府投资基金,上海推出 10 亿元具身智能基金,深圳重点支持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

技术攻关方面,单个研发项目最高资助 500 万元;产业协同方面,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集聚区;应用推广方面,开放工业、医疗、养老等场景,推动规模化应用。

具身智能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焦点,呈现 “技术 + 国防” 深度绑定的竞争态势。美国硅谷科技高管加入美军预备役,谷歌、英伟达技术成果兼顾商业与军事应用;日本凭借硬件优势,本田 ASIMO、丰田机器人在精度控制领域保持领先。

我国加速构建自主体系:核心技术上,聚焦 “存算一体” 芯片、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攻关;产业层面,完善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培育本土企业集群;国际合作中,积极参与 IEEE、ISO 等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话语权。

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从技术概念变为经济增量。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这一新兴产业将持续重塑工业制造、服务民生、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赛道之一。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