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当 AI 编辑部自动生成深度报道,裸眼 3D 让文物 “活” 起来,智能平台精准匹配用户需求,2025 年的中国智能媒体已完成从 “工具辅助” 到 “生态主导” 的跨越。2025年,AI 已从传媒业的 “工具配角” 跃升为 “决策主角”,驱动行业实现系统性变革。
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让媒体生产效率实现指数级提升。AI 不再是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贯穿采、编、发、审的核心引擎,推动 “AI for Media” 向 “Media by AI” 的根本性转变。
主流媒体纷纷布局自主研发,打造专属智能工具。新华社推出的融合生产引擎 “采编助手”,以主流价值语料集和媒体领域大模型为基础,集成了内容核查、热点发现、多模态生成等 227 项功能,为新闻采编带来颠覆性 “效率变革”。湖南广电的 “芒果大模型” 更实现 AI 全流程赋能,业务应用覆盖率高达 93%,落地创新场景 83 余项,累计生成视频超 18 万条,让内容生产进入 “量产 + 质优” 的新阶段。
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文字与视频,多模态呈现成为行业标配。四川日报社的 “四川石窟数字化项目”,综合运用多项前沿技术,对全省 49 处、近 4 万尊石窟造像完成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建模,打造出立体化、可交互的融媒产品,让观众通过裸眼 3D 技术 “触摸” 历史。LBE 大空间、VR、虚拟拍摄等沉浸式技术也广泛落地,在文旅、科普等领域开辟新场景。
高质量语料库成为核心竞争力。人民网已建成总体规模超 300TB 的 “主流价值语料库”,为智能内容生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四川日报社则基于省情语料库、藏语语料库等开发行业智能体和数字服务,让 AI 创造的价值更贴合地域需求与文化传承。
中国社交媒体用户规模已达 11.07 亿,占网民整体的 98.6%,日均内容产出量突破 1.3 亿条。庞大的用户基数与多元需求,推动传播方式从 “单向输出” 转向 “双向互动”,沉浸式、精准化传播成为主流。
用户行为进入 “线上人格” 主导的新阶段。调研显示,55.9% 的用户为高频沉浸型,日均使用社交媒体超 5 次,平台已成为其生活重要锚点;54.1% 的用户倾向于直观感知,易被情绪化叙事吸引;55.0% 的用户具备多元探索特质,跨领域获取内容。这种分化让不同平台形成独特生态:抖音聚焦 “感性狂欢”,B 站坚守 “理性堡垒”,小红书侧重 “实用决策”,微博成为 “舆论阵地”。
沉浸式传播打破空间限制,带来全新体验。在 2025 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多家媒体展示的裸眼 3D 显示屏让石窟造像跃然眼前,VR 技术打造的虚拟场景让观众 “身临其境” 参与新闻事件。这种传播方式不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而是构建起可感知、可互动的体验空间,让文化传播、知识科普更具吸引力。
交互形式从 “被动接收” 转向 “主动参与”。南方新闻网研发的 “AI 破谣局”,让公众能够自主求证信息、识别 AI 造假,在互动中提升信息辨别能力。长江日报社打造的武汉智慧健康服务平台 “咋诊”,提供智能问病、导诊等功能,让媒体成为贴近生活的服务载体,实现从 “信息传播者” 到 “服务提供者” 的转型。
智能媒体不再局限于信息传播,而是通过打开 “技术接口”,深度介入文化产业、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形成跨界融合的全新生态。
在文化传承领域,技术赋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四川石窟数字化、非遗技艺虚拟展示等项目,通过 AI 与数字化技术,让珍贵文化遗产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永久保存与广泛传播。主流媒体的价值语料库建设,更让文化传播始终坚守正确导向,在创新表达中传承核心价值。
在社会治理领域,智能媒体成为重要辅助力量。“AI 破谣局” 等工具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信息验证渠道,有效遏制虚假信息传播,净化网络空间。媒体打造的各类智能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提升服务效率,助力社会治理精细化。
在商业转化领域,精准匹配实现价值升级。用户人格分化,让内容创作与商业营销告别 “广撒网” 模式,转向 “动机穿透”。数据显示,针对用户人格的沟通策略可使转化率提升 30% 以上,如本地生活团购中,“打卡热点 + 限时优惠” 的组合,让高频沉浸型用户的非计划性购买占比达 65%。这种精准匹配既满足了用户需求,也让媒体商业价值实现可持续增长。
从 AI 主导的生产变革,到用户驱动的传播革新,再到跨界融合的生态重构,2025 年的中国智能媒体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11 亿用户的多元需求与技术的持续迭代,共同推动行业从 “环节优化” 向 “生态重构” 跨越,让智能媒体真正融入生活、服务社会。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智能媒体还将创造更多可能,持续改写传媒业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