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 年,一只 Labubu 潮玩的全球爆红,让 “情绪价值” 成为商业领域的核心热词。从潮玩、母婴到宠物、香氛,从户外文旅到玄学消费,众多赛道纷纷入局情绪经济。在物质充裕、技术趋同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产品的基础功能,转而追求安全感、松弛感、愉悦感等情感体验,情绪正成为人与品牌之间新的价值纽带,重塑着商业的底层逻辑。
情绪价值并非新鲜概念,其商业实践与理论研究早已有之,但在 2025 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核心源于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
消费需求的升级是根本驱动力。历经效率为先、功能至上的发展阶段后,消费者的消费逻辑从 “解决问题” 转向 “定义自我” 和 “表达态度”。人们不再单纯为产品功能付费,更愿意为情绪体验、身份认同和生活意义买单。数据显示,注重情绪体验的消费决策占比逐年攀升,年轻群体中超过七成的消费行为会受到情绪因素影响。
情绪价值的商业本质,是价值共创的高级形式。它让品牌从单向度的 “提供者”,转变为用户心理世界的 “共鸣者”。不同于简单的营销讨好或口号式安慰,真正的情绪价值需要贯穿产品研发、内容表达与社群运营全链路,形成深层的 “用户粘性机制”。泡泡玛特的成功印证了这一点,其核心并非售卖玩偶,而是通过 IP 孵化、盲盒机制等系统化运作,将即时愉悦、精神疗愈等情绪需求转化为可规模化、高毛利的商业产品,会员贡献销售额超过 90%,复购率接近 50%。
不过情绪价值的运用并非 “万能解药”。错误的实践不仅无法赋能业绩,反而会损害品牌价值。一些品牌试图绑定怀旧情绪,却因传递负面价值观引发消费者反感。
情绪价值的变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通过商业模式重构、产品创新、叙事传播三大路径,实现从情绪需求到商业收益的转化。
这类品牌将情绪价值作为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产品或服务仅作为情绪载体,通过完整体系交付情绪体验,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泡泡玛特是情绪价值商品化的标杆。其精准捕捉到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情绪控制感的需求,打造了低门槛、可收集、可交换的 IP 盲盒产品。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玩偶,更是自我投射、孤独慰藉等情感体验。通过 IP 孵化、盲盒机制、广覆盖渠道和高粘性会员体系,泡泡玛特构建了 “情绪需求 – 情绪载体 – 情绪满足 – 文化沉淀” 的完整闭环,让情绪价值既触发即时成交,又形成长期付费纽带。
高端度假品牌安缦则以 “宁静、和平” 为核心情绪,重塑了奢华度假的定义。品牌名称取自梵语 “宁静”,通过独立度假村、私人别墅式客房,结合在地文化与自然风光,营造 “世外桃源” 式的私密体验。其以稀缺性、低入住率为核心卖点,配合口碑传播与轻资产运营,形成高毛利、低负债的商业模式。在目标用户中形成的 “安缦痴” 群体,不仅持续复购,更通过社交媒体自发传播,推高品牌溢价。
这类模式的核心在于深度洞察用户心理动机,让用户的付费理由聚焦于体验、归属、成就等情感诉求,并设计持续参与机制,实现从瞬间情绪反应到长期记忆联结的转化。
这类品牌以产品为核心载体,超越单纯的功能研发,从情绪维度进行创新,让产品成为情绪表达与体验的直接来源。
生活方式品牌 Tagi. 精准拿捏年轻人的 “多巴胺” 需求,通过高饱和色彩、可爱造型的产品设计,打造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其产品覆盖生活全场景,价格从几元到近千元不等,形成宽广消费入口。体验式门店成为话题性打卡地,鲜明的视觉识别体系让产品成为用户 “悦己悦人” 的自我表达工具,成功将即时快乐转化为消费动力。
英国个护品牌 Lush 则从感官体验与价值观层面双管齐下。产品研发强调色彩、气味和触感的玩味设计,泡澡球在水中绽放色彩、释放香气的惊喜体验,让清洁功能退居次位,情绪治愈成为核心卖点。同时,品牌坚持手工制造、天然成分、拒绝动物实验等环保理念,将情绪价值与可持续价值观绑定,让消费者因 “被治愈”“环保正确” 而持续复购。
产品层面的情绪价值创新,关键在于从用户场景视角出发,通过视觉符号、感官设计等形成深刻记忆,同时将情绪价值与生活方式、价值观绑定,避免仅靠表层 “好玩” 吸引尝鲜的短期效应。
这类品牌擅长通过情感叙事,让品牌成为情绪的触发点,激发用户共鸣与自发传播,实现情感价值到商业价值的转化。
生活方式品牌野兽派以 “讲故事” 起家,通过邀请顾客分享情感故事并定制花束,创造了极高的情感溢价。从鲜花销售拓展到香氛、家居用品后,品牌保持艺术化的命名与视觉风格,塑造 “低调、精致且富有内涵” 的生活美学。通过明星背书、文化 IP 联名等方式,野兽派不断拓宽圈层,成为 “生活仪式感” 的代名词,让产品自然融入情绪场景。
网易云音乐则将用户情感内容转化为核心竞争力。APP 显眼位置的评论区成为 “树洞” 式情感宣泄平台,热评内容通过二次包装,形成 “乐评地铁专列”“瓶身乐评” 等线下项目,构建多触点叙事传播链条。真实的情感碎片放大了用户间的共鸣,极大提升用户粘性,让音乐平台超越工具属性,成为情感联结的载体。
情绪驱动的叙事传播,核心在于抓住普遍的情绪共鸣点,如孤独、陪伴、向往等,让品牌成为情绪故事的一部分,而非硬推产品,并通过互动玩法激发用户主动分享,形成自发传播效应。
情绪价值并非适用于所有品牌与品类,其成功落地需要精准把握行业适配性,同时实现品牌运营的认知升级。
情绪价值适配度光谱可以将品类划分为低适配、中性适配、高适配三类。高适配品类多为情感驱动型,与个人身份、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具备感知触点丰富、使用体验参与度高、心理投射空间大三大特征。
潮玩、奢侈品、美妆护肤、香氛、文创等品类位列高适配区间,这些品类的消费者更愿意为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付费。中性适配品类包括消费电子、家居、户外装备等,需要实现功能与情感的融合创新。而汽车、专业工具、日用品等效用驱动型品类,情绪价值适配度较低,不宜将其作为核心战略。
这一适配规律为品牌提供了清晰指引:情绪价值并非所有品牌的 “必选项”,品牌需先明确自身定位与品类属性,再决定是否将情绪价值作为竞争力升级路径。
情绪价值驱动下,品牌运营需要实现三大认知转变:从把用户当消费者到当 “知己”,要求企业具备深度共情能力,理解用户的喜悦与焦虑;从产品经理到 “情绪策划师”,让产品的每个触点都成为精心设计的 “情绪节点”;从满足需求到 “创造表达”,让品牌成为用户自我实现与理想生活方式的代表。
把握时代情绪是情绪价值落地的关键前提。当前核心消费群体具有四大心理共性:重视集体安全感的同时强调个体表达;在效率竞争与休闲平衡间寻求疗愈释放;具备强烈的爱国与民族认同;渴望通过真诚社交建立归属。品牌需在这些共性社会心理与自身优势领域的交集处,找到特定情绪价值切口,避免盲目跟风。
传统效用导向的研发逻辑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用户不缺好用的产品,缺的是 “感觉被理解的产品”。情绪价值的落地,需要从研发源头改写产品价值体系,将情绪洞察融入研发全流程。
情感化设计理论为这一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该理论将大脑处理信息的活动分为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三个层次,对应的设计目标分别是通过感官刺激吸引用户、通过功能流畅创造乐趣、通过意义认同建立忠诚。成功的情绪驱动产品,需在三个层次均表现出色,实现 “好看、好用、有意义” 的统一。
情绪驱动创新范式,进一步将这一逻辑落地为可操作的流程:通过情绪洞察理解用户真实情绪波动,通过情绪机会识别定义核心价值,通过情绪设计原型转化为具体体验,最后通过情绪验证确保共鸣效果。这一流程强调功能服务于情感,让 “硬价值” 成为情绪价值的 “容器”。
情绪价值的商业转化并非靠感性创意,而是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支撑,实现成本、效果、时间可控的升级。
品牌升级情绪价值无需颠覆现有体系,应遵循四大原则:融合而非推翻,将情感设计要点嵌入现有流程;增值而非替代,让情绪价值成为原有优势的补充;试点而非重构,通过小团队试点积累经验;数据说话,用客观数据验证情绪共鸣效果。
渐进式推动是最佳路径:先选定试点切口,将方法工具化;再进行现有流程升级与数据验证;最后通过成功案例带动考核机制调整与组织文化更新,实现全组织的情绪价值运营能力提升。
研究提出的情绪价值研发六阶段模型,为品牌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
第一阶段是社会情绪扫描,通过宏观舆情分析、趋势报告研读、跨领域类比等方法,捕捉主流、潜流和边缘情绪趋势,绘制情绪雷达图定位高热度情绪簇。
第二阶段进行情绪 – 需求映射,通过情绪动因分析、用户深度访谈等方式,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研发的隐性需求,并通过情绪价值分析矩阵识别创新机会。
第三阶段开展情绪 – 品类匹配,利用情绪与消费场景矩阵,分析品类情绪饱和度,寻找有突破机会的细分领域,必要时通过跨界联名借势。
第四阶段聚焦创意生成,将情绪转化为视觉、声音、触感等多感官设计语言,构建产品故事线,在关键使用环节植入情绪引爆点。
第五阶段进行验证与迭代,运用情绪共鸣指数、A/B 测试等工具,验证情绪共鸣的强度与一致性,通过最小情绪原型测试市场反应。
第六阶段实现全链路运营,在营销中强化情绪标签,在渠道中匹配契合情绪的销售环境,在售后与社群中创造情绪延续机制,让情绪价值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