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研究报告:老,无所“依”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在中国,3.1 亿老人正在经历不同的生活,有人在短视频里直播带货,有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有人每年环球旅行,有人一辈子没出过省。当 “老年” 被简单标签化时,我们或许从未真正看见他们。

全球人口结构正在剧变。数据显示,过去 50 年,发达经济体年龄中位数从 30 岁升至 43 岁,新兴经济体从 19 岁升至 30 岁;未来 50 年,这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 47 岁和 40 岁。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从 62 岁增至 75 岁,中国则从 1949 年的 35 岁,一路攀升至 2024 年的 79 岁。

中国的老龄化,来得更快、更猛。2024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3.1 亿,占总人口 22.0%;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 15.6%,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从进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法国用了 126 年,美国用了 72 年,日本用了 24 年,中国仅用 21 年。而且速度还在加快:2010至2015 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 0.3 个百分点;2015至2019 年,年均增 0.5 个百分点;2020至2024 年,年均增 0.6 个百分点。

联合国预测,到 2050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将达 3.7至4.0 亿,相当于当前美国总人口的 1.2 倍;80 岁以上高龄人口将达 1.35 亿,超过日本现有总人口。

“老年” 从来不是单一概念。从生理上看,25 岁皮肤开始衰老,30 岁肌肉逐渐流失,35 岁骨量达峰后下降,40 岁心脏输送血液效率降低,60 岁味觉嗅觉衰退。

但 “老年” 的定义,更多是制度产物。1889 年,德国推出养老保险制度,首次官方界定 “老年人”,当时规定领取年龄 70 岁,而欧洲人均预期寿命还不到 40 岁。如今,世界卫生组织将 60 岁及以上定义为 “老年人”,发达国家则多以 65 岁为界。

中国这一代老年人,是最复杂、最割裂的群体。60 岁的李阿姨从没网购过,80 岁的王叔叔却在短视频带货;同样 70 岁,有人环球旅行,有人没离开过出生地。这种差异,源于他们经历的 “多轮人生分流”。

数据显示,超 5000 万老年人从事农业,超 3000 万不识字,约 7000 万没有智能手机;约 1.97 亿没网购过,约 2 亿没出过省,约 2 亿没坐过高铁;约 1.8 亿不会用智能手机,约 9000 万没有自己的房子;约 1 亿没做过体检,约 1.8 亿没使用过电子支付。

收入差异同样显著。中国近 3 亿退休老人中,约 2000 万机关单位退休者,月均养老金 6243 元;约 1.2 亿企业退休人员,月均 3271 元;约 1.7 亿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者,月均仅 223 元。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分别是城乡居民的 28 倍和 15 倍。

老年消费市场,常被描述成 “银发蓝海”。相关数据显示,75 岁以上人群持有全球总财富的 20%;中国老龄协会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累计财富达 78.4 万亿元,人均约 26.4 万元。而且老年人储蓄率高达 60%,几乎是居民整体储蓄率的两倍。

从生命周期看,收入呈倒 U 形,40至50 岁达峰后下降;但消费曲线相对平缓,老年阶段因医疗、护理支出增加,甚至可能提高。这意味着,老年人有支付能力,也有消费需求。

但这个市场不是 “统一蛋糕”,而是充满差异的 “盲盒”。根据资源(消费支付力)和能力(消费执行力),可将老年消费者分为 9 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 4 类 “亮眼样本”:

体验升级型(高资源 × 高能力):占比 4%,多为高薪行业或体制内高岗位退休,有丰厚养老金和资产。他们把退休当 “第二人生”,热衷高端旅游、老年俱乐部、智能穿戴设备。他们是银发旅游高消费群体,偏好康养游、定制游、出境游,带动康养地产发展;也爱高端付费俱乐部,如书画社、红酒沙龙,以此延续社交资本。

康养优选型(高资源 × 中能力):占比 4%,财富雄厚但身体或数字能力不佳,多有慢性病。他们愿为健康花钱,是高端保健品和护理服务主力,常年保健品支出 3000至10000 元;也爱买住家护工、专职护理员等专业服务,追求 “安心感” 溢价。

品质稳健型(中资源 × 高能力):占比 16%,多为城市普通中产,月养老金 3000至4500 元,健康状况好,会用微信、电商和短视频。他们 “量力而行、稳健改善”,是老年消费中坚,爱国内中短途游、跟团游,也是老年大学活跃分子,2023 年全国老年大学达 7.6 万所,学员超 2000 万人;还会买智能家居、汽车,2023 年老年车市(55 岁以上)销量达 227 万辆,2025 年驾驶证新规取消 70 岁年龄限制后,需求还将释放。

健康管理型(中资源 × 中能力):占比 16%,收入能覆盖基本生活,多有慢性病,生活能自理。他们保健品消费以平价钙片、维生素为主,60.6% 年花费不足 1000 元;也爱外卖和预制菜,美团数据显示老年外卖订单 2022 年同比增超 30%,京东数据显示 2019-2021 年银发族预制菜购买量增 190%。

但更多老年人,是被忽略的 “沉默样本”。真实的老年消费,充满 “80% 低消费” 特征:

超 80% 老年人不服用保健品,在服用者中,超 80% 年消费低于 3000 元。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仅 16.6% 老年人服用保健品,其中 60.6% 年花费不足 1000 元,5000 元及以上仅占 8.9%。

超 80% 老年人负担不起养老机构费用。中国 36 个城市全自理老人月均养老护理费超 2600 元,半自理或失能老人费用更高;但仅 15.8% 老年人每月能承受 3000 元及以上费用。

超 80% 老年人过去一年没外出旅游,在旅游人群中,超 80% 年花费低于 5000 元。2021 年调查显示,仅 9.1% 老年人 2020 年外出旅游,即便近年增长,实际出游比例仍未超 20%;出游者中,44.3% 年花费低于 1000 元,超 80% 低于 5000 元。

大多数老年人消费保守且务实,钱优先花在子女购房、婚嫁等 “有长期回报” 的项目上,偏爱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对订阅类服务等 “抽象消费” 兴趣低,价格敏感性远高于对品牌和审美的追求。

互联网把老年人分成两半。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群互联网普及率 52%,意味着近 1.55 亿老年人是 “网盲”,被隔绝在数字世界之外;另一半则成了 “网忙”,在网上追短剧、秒杀、斗图。

“网盲” 的困境,源于三道门槛。代际与教育门槛:2000至2010 年互联网普及期,这代人已步入中年或老年,学习意愿低,且 61% 为小学及以下学历,拼音、检索能力弱;生理与认知门槛:视力、听力下降,手部精细动作变差,小屏、复杂手势对他们不友好;流程与版本门槛:跨 APP 操作、频繁改版、多密码验证,让他们 “越改越不会”,而子女代办又切断了学习路径,形成 “越不会→越被代办→越学不会” 的循环。

短视频是老年人入网的关键入口,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中,超 60% 用短视频,31.3% 老年新网民第一次上网是看短视频。2024 年,50 岁以上银发人群移动互联网月活达 3.29 亿,月人均使用时长 129 小时,其中短视频占比 35.1%,抖音、快手及其极速版的银发月活均超 8000 万。

老年人还成了内容创作者。截至 2024 年底,小红书 60 岁以上月活超 3000 万,老年创作者两年增三倍,累计发笔记超 1 亿篇;抖音 60 岁以上创作者累计产出超 6 亿条视频,获 400 亿次点赞,粉丝量≥400 万的老年网红超 20 个。

但 “网忙” 也有烦恼。不少老年人被平台 “绑定”,签到领金币、浏览广告、转发社群,以为是 “羊毛党”,实则成了平台 “日活”“留存” 的免费劳动力;还有人陷入诈骗,直播间 “干爹干妈” 的称呼,就让他们为三无产品买单。

对老年人来说,上网不只是便利,更是精神寄托。丧失理论假说指出,老龄化是丧失社会角色、关系、健康的过程,而上网能缓解孤独,提高社会参与感。面对 “网瘾老人”,比起设置 “老年模式” 阻止,或许更该反思:我们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陪伴?

城市发展的快节奏,把很多老年人甩在了身后。超六成存量住房没有电梯,七层以下住房占比 70.2%,且平房仅占 16.9%,大批腿脚不便的老人 “被困家中”。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还因协调难、费用高推进缓慢。

适老化改造,需求远不止电梯。城镇老年人最需要的是加装电梯、地面改造、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农村老年人则最需要如厕洗浴设备改造、厨房设备改造、地面改造。

很多老年人退而不休,成了家庭 “第二劳动力”。2021 年调查显示,44.4% 老年人帮子女看家,38.4% 帮做家务,35.7% 帮看孙子女,20.9% 帮干农活;90% 老年人不同程度养育孙辈,0至2 岁儿童中,60%至70% 主要由祖辈照顾,30% 完全交由祖辈照顾。

这种支撑,还让老年人成了 “老漂族”。中国近 2000 万老年流动人口中,43% 是为了照顾晚辈,31% 是养老,随迁,26% 是务工经商。年轻人能从育儿和家务中解放,很大程度上是老年女性的 “托举”。

老年人还在反向影响年轻人。“蹭老行为” 正在兴起:41.9% 年轻人会跟在老年人身后买菜,25.2% 喜欢八段锦、钓鱼等老年运动,17.5% 网购参考老年人清单,16.4% 打卡老年社区食堂。这种潮流背后,是年轻人对慢节奏、低消费、重健康生活的向往,也推动了代际情感认同。

我们总习惯用 “他们” 指代老年人,却忘了时间从不允许我们置身事外。这一代老年人,经历过饥荒、动荡、改革,如今又要面对衰老、数字鸿沟、孤独,他们的今天,可能就是我们的明天。

每个数据,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生:那个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可能在医院缴费窗口手足无措;那个没坐过高铁的老人,可能一辈子没离开过家乡;那个买 9.9 元 “破烂” 的老人,可能只是想给子女省点钱。

看见这些真实,才能让老龄化社会有温度。不是把 “老年” 标签化,而是理解他们的差异;不是只盯着 “银发经济” 的商机,而是关注他们的基本需求;不是让他们 “适应” 快节奏,而是让社会 “慢下来” 等一等他们。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