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无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先锋力量。当下,5G 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截至 2025 年 6 月,我国 5G 基站总数已突破 380 万个,5G 用户数超过 8 亿户。5G 网络的广泛覆盖,有力推动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众多工厂借助 5G 实现设备互联、实时监控与精准控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我国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国内多家科技企业推出的人工智能翻译软件,翻译准确率高达 95% 以上,为跨国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智能家居市场也因人工智能技术而迅速崛起,2025 年上半年,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达 1.5 亿台,同比增长 30%。智能音箱、智能摄像头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24 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 1.57 万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8 万亿元。大量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市场转化率提升了 30% 至 50%。在金融领域,大数据助力银行进行风险评估,不良贷款率降低了 10% 至 15%。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集中体现。航空航天装备方面,国产大飞机 C919 在 2025 年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多项关键试验,订单数量已超过 1000 架。其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不断提高,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也取得显著成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钻井平台 “蓝鲸 2 号”,可在水深超过 3000 米的海域作业,最大钻井深度达 15240 米,代表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先进水平。在船舶制造领域,我国高端船舶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30% 以上,船舶的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
高档数控机床作为制造业的 “工业母机”,我国在多轴联动、高精度加工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部分企业生产的数控机床精度达到微米级,满足了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高端领域的需求,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迅猛,碳纤维在航空航天、体育用品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碳纤维生产技术不断突破,部分企业生产的碳纤维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却降低了 30% 至 40%,使得更多行业能够使用高性能碳纤维材料。
在硅片制造方面,我国企业已能生产 12 英寸硅片,满足国内部分需求,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在光刻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部分产品实现量产。
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动力电池材料性能不断提升,我国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指标处于世界前列。在储能材料方面,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材料的研发取得积极进展,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生物产业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生物医药领域,我国创新药研发成果显著。2025 年上半年,我国有 10 款创新药获批上市,涵盖肿瘤、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个疾病领域。某国产抗癌创新药上市后,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了 15% – 20%,且价格相对进口药更为亲民。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加快。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如 CT、磁共振成像仪等,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价格却低 20% 至 30%,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也快速增长,2025 年上半年出货量达 8000 万台,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指标。
生物农业方面,转基因抗虫棉等生物技术产品广泛应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势头极为强劲。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 300 万辆,销量达 28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40% 和 38%。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 1800 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 50%。
纯电动汽车技术不断成熟,续航里程大幅提升。部分车型的续航里程超过 700 公里,快充技术也取得突破,充电 15 分钟可行驶 300 公里左右。在电池技术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三元锂电池的成本有所降低。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备受市场青睐,其综合油耗较低,解决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问题。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动驾驶辅助功能逐步普及,部分车型已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
新能源产业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风力发电持续发展,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 1500 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 500 万千瓦。单机容量更大、效率更高的风电机组不断投入使用,降低了发电成本。
太阳能发电同样成果斐然。我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的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2025 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 2000 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迅速,在农村、工商业屋顶广泛应用。
核能作为清洁高效能源,也在稳步推进。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 已实现批量化建设,其安全性和经济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个核电站项目正在建设中,将为我国能源供应提供有力保障。
节能环保产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效节能产业中,节能家电、节能照明产品市场普及率不断提高。2025 年上半年,我国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60%,相比传统空调,能耗降低了 30% 至 40%。工业节能技术也取得进展,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技术在钢铁、化工等行业广泛应用,降低了企业的能源消耗。
先进环保产业方面,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升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标准不断提高,部分地区已实现中水回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超低排放技术在火电、钢铁等行业全面推广,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蓬勃发展。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纸张等回收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例如,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达到 70% 以上,有效减少了原生资源的开采,降低了环境污染。
航空航天产业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在民用航空领域,支线客机 ARJ21 运营情况良好,累计运送旅客超过 500 万人次。其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市场认可,为我国民用航空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我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发方面持续投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航天领域更是成绩辉煌。嫦娥六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带回了珍贵的月球样品,为我国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开展科学探测任务,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后,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交通运输、农业、测绘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装备产业对于开发海洋资源意义重大。海洋油气装备方面,我国具备自主设计建造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等高端装备的能力。在南海等海域,多个海洋油气田开发项目顺利推进,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
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也在积极发展。波浪能、潮汐能发电装置的研发取得进展,部分装置已实现并网发电。海水淡化装备技术不断提升,成本逐渐降低,在海岛和沿海地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海洋监测装备为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提供了保障。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卫星、海洋浮标等监测装备,能够实时获取海洋温度、盐度、海流等数据,提高了我国海洋监测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