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供需洞察报告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业的产值规模已突破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3%,远超传统制造业增速。预计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达到3级及以上的比例将超过50%,核心软件的市场满足率将超过70%。

技术革新是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5G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推动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名工人322台,位居全球前列。协作机器人和AI视觉检测等技术在汽车、电子等领域的渗透率已超过40%。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据人社部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将需要900万人才,而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450万人。这一缺口主要集中在技术类岗位,如电气、机械、软件、硬件工程师等,这些岗位对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要求极高。

从行业分布来看,机械/设备/重工、计算机软件、新能源行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分别占总需求的18.7%、10.9%和10.1%。这些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智能制造技术的支持,因此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最为迫切。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汽车、半导体/集成电路和通信/网络设备等行业也在积极招聘智能制造相关人才。

在岗位需求方面,研发岗位如电子化、自动化工程师等需求量大,生产制造类人才也较为紧缺。同时,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销售与技术岗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销售经理/主管、区域销售、海外销售等销售类岗位占比最高,智能制造企业正在加速市场拓展与全球化布局。然后是嵌入式软件开发、硬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等技术类岗位。

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供应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调研显示,该领域人才年龄主要集中在20至35岁之间,占比超过60%。本科教育的普及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适配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比达到52%。智能制造行业对年轻人和高学历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从专业背景来看,技术类专业占据主导地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位列前三,合计占比超10%。这些专业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随着产业融合的加深,跨学科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人才可支持智能设备互联互通,自动化专业人才则助力产线优化。

随着智能制造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人才的流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才正从传统制造岗位向软件开发、数据分析、工业自动化等新兴领域迁移。另一方面,跨区域人才流动也在加速,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人才的主要聚集地,但中西部城市如温州通过产业升级,成功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流入。

国际流动与本土培养并重。中国AI人才在海外深造后选择回国的比例逐年增加。国内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产教融合项目,如定向培养、联合实验室等,加速了人才本土化供给,多地政府计划在2025年增加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招生名额。

在智能制造领域,技术类岗位、管理类岗位和支持类岗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技术类岗位涵盖多种工程领域,如算法开发、硬件设计、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等,需要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管理类岗位包括项目管理、技术指导,要求具备技术背景、领导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支持类岗位涉及售前售后支持、系统实施,需要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以确保客户满意度。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