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自动驾驶一直是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而2026年,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技术将迎来重大突破。调研指出,L3级自动驾驶技术方案将逐渐统一,感知硬件配置、算法范式与算力部署等方面将形成行业共识。多传感器融合成为主流,保障系统安全冗余;端到端模型与VLA、世界模型等融合应用,提升复杂场景的认知与决策能力;单车算力部署向1000至1500TOPS集中。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将从技术“可行”迈向市场“可用”,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
智能座舱的变革也在加速推进。2026年,端到端AI Agent智能座舱将进入量产阶段。这种智能座舱拥有多模态融合感知与上下文长程推理能力,能够实现从“人适应车”到“车适应人”的转变。它将融合舱内外多渠道信息与用户习惯进行自主决策,降低用户交互频次,拓展服务场景。从音频、视觉到车辆信号的多模态深度融合,将为用户带来场景化、个性化的智能服务体验。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转变的重要标志。
在硬件领域,HBM芯片的广泛应用将为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动力。2026年,高端车型将大规模搭载HBM芯片。这种芯片具备超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高集成的优势,能够为复杂算法与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提供关键支撑。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与训练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传统内存技术已无法满足需求,而HBM芯片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高级别自动驾驶和高阶智能座舱性能保障的首选硬件。预计到2026年,HBM方案在高端车型的渗透率将超过30%,未来有望进一步普及。
商用车领域的电动化转型也在加速。2026年,支持兆瓦超充技术的电动重卡车型将达到百余款。稳态兆瓦级直流充电技术具备高兼容、低成本、少维护等优势,能够将电动重卡的补能时间从1.5至2小时大幅缩短至约15分钟,实现电池电量从10%到80%的高效补充。这一技术的突破,将显著提升电动重卡的运营效率与商业可行性,推动商用车领域的电动化进程。
在混合动力领域,大电量HEV有望在全球市场迎来量产。大电量电池(5kWh左右)兼具高功率与高储能能力,能够显著提升HEV车辆的驾驶平顺性与能效水平,同时为智能化功能提供硬件支持。随着电池技术的持续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显现,大电量HEV的额外成本将逐渐降低,未来有望与传统燃油车同价。这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汽车的热管理领域,热泵技术也将迎来重大突破。2026年,高效宽温域热泵系统的市场搭载率有望突破40%。采用环保制冷剂和先进热管理架构的热泵系统,能够在极寒环境下实现高效制热,显著降低整车低温续航衰减。这一技术的应用,将为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的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在车辆动力学控制方面,分布式驱制动系统将实现重大突破。通过轮边,轮毂电机与电子机械制动器的一体化设计,该系统能够实现毫秒级精准协同驱动与制动力矩,提升车辆运动安全性、驾乘体验和能量经济性。2026年,分布式驱制动系统将完成台架测试、样车集成与实车道路测试,为未来的量产应用奠定基础。
在通信技术领域,车载光通信技术将完成实车验证。这种技术以其高带宽、低时延和抗电磁干扰能力,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实现海量数据传输与实时决策提供关键支撑。2026年,高性能通信芯片、确定性通信协议、宽温域光收发器件等核心技术将实现车规级突破,为智能汽车的通信系统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在电池技术领域,固液混合电池的搭载规模将攀升至十万辆级。这种电池技术是现阶段面向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量产的重要方案,能够兼顾能量密度与安全性。2026年,固液混合电池将在更多车型上实现搭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辆级,为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升和安全性保障提供有力支持。
在智能网联领域,车路云协同技术将在部分场景实现量产应用。通过联网车辆、智慧道路和云端平台的深度融合,车路云协同技术能够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2026年,预计将有7家车企量产上市搭载车路云协同技术的车型,实现部分功能场景应用,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