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调研显示,国内旅游市场已迈入 “品质竞争、生态竞争” 新阶段。消费规模稳步扩大,异地支付意愿逐年增强,广东、江苏、河南等省份酒旅订单量领跑全国。
“文旅 +” 跨界融合成为引流核心引擎,打破单一观光模式,形成消费新增长点。“文旅 + 赛事”“文旅 + 美食”“文旅 + 演艺” 三大主流方向,推动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动能。
四川的实践极具代表性。2025 年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接待游客 4734.15 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 384.01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8.32%、6.53%。三星堆文化 IP 持续发力,在售文创产品超 2700 种,年更新率超 30%,年销售额破 2 亿元,IP 授权收入超千万元。峨眉山景区推出 “峨眉山上有个峨眉派” 武术体验项目,通过现场教学、剧情互动吸引游客深度参与;苏稽古镇的跷脚牛肉、六合丝博园的扎染非遗,让美食与传统技艺成为旅游核心吸引力。
赛事 IP 的带动效应显著。成都世运会期间,四川接待外地游客 410 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 7.2 万人次,“票根经济” 激活 “吃住行游娱购” 全链条消费。从大运会到 “川超” 联赛,赛事与文旅的深度绑定,让目的地热度持续发酵。
科技成为产业升级核心驱动力,推动文旅服务从标准化向智能化转型。一站式旅行服务闭环效应凸显,通过资源整合构建高效便捷的消费场景,覆盖行前、行中、行后全流程。
峨眉山景区的 “登山神器” 外骨骼助力机器人,投用一个多月就吸引上千人次付费体验,能为游客节省 30% 体力。安岳石窟利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技术打造数字展示中心,将分散在全县 500 处遗址的 10 万余尊造像,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三星堆博物馆的 VR 体验区中,“数字讲解员” 带领游客 “走进” 考古大棚,实现身临其境的探索之旅。
AI 技术的应用让服务更精准。智能导览、大数据人流调控、住宿需求精准匹配等功能,打通交通、住宿、景区间的壁垒,让旅行决策更高效,资源流动更顺畅。李庄古镇通过数字技术还原抗战岁月,宜宾的智慧景区系统实现一键购票、无感入园,科技让旅游体验更具便捷性与趣味性。
沉浸式、强互动、跨次元的场景构建成为市场核心诉求,推动景区运营从 “流量思维” 向 “留量思维” 转型。游客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追求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
泸州纳溪区的老丝厂旧址,将 “三线建设” 记忆与青年社交需求结合,变身 “微醺能量站”,复古主题的 “丝厂年代舞会” 成为网红打卡点。南充凤仪湾中法农业科技园的农事研学、遂宁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的热气球田园观光,让游客在互动中获得独特体验。
综艺内容的传播力转化为消费力,形成 “内容种草 – 消费转化 – 口碑传播” 的完整闭环。一批综艺取景地成为热门目的地,游客主动追寻节目中的场景体验,带动当地民宿、餐饮、特色体验项目的消费增长,这种 “跟着节目去旅行” 的模式,成为年轻群体的出行新潮流。
轻消费以 “低门槛、高体验” 的特性,触发用户深度参与需求,成为连接年轻群体与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纽带。国民级茶饮 IP 纷纷布局景区,各类轻量化体验项目降低出行决策成本,让旅游更具灵活性。
短途游、半日游成为日常休闲首选,不需要复杂规划,随时可以出发。内江威远县石板河旅游区,依托 7 公里 U 形河床,在暑期推出纳凉 + 地质研学组合项目,既满足清凉需求,又兼具教育意义,成为亲子游热门选择。
轻量化文创产品备受追捧。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挂件、安岳石窟的造像复制品摆件等,凭借便携性和文化内涵,成为游客必购单品。这种 “小而美” 的消费形式,让文化记忆可带走、可分享,延长了旅游体验的生命周期。
清凉经济突破季节性、地域性局限,通过玩水体验与疗愈服务双轮驱动,成为夏季市场的核心增长点。避暑游、玩水游和 “躺平式” 旅游三大亮点,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
水上乐园、漂流项目、滨海度假地持续火爆,各地依托自然水资源推出特色玩水体验,单日接待量屡创新高。“躺平式” 旅游兴起,主打慢节奏、高舒适的度假产品受宠。山间民宿、森林营地、温泉酒店成为热门选择,游客追求远离喧嚣的放松体验,疗愈类服务如瑜伽课程、冥想活动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数据显示,夏季避暑游订单中,家庭客群占比超 60%,亲子玩水项目预订量同比增长超 50%。“清凉 + 疗愈”“清凉 + 研学” 的组合产品,有效提升了消费品质和客单价,让清凉经济摆脱单一依赖天气的局限。
2025 年的旅游消费市场,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成为核心关键词。文旅融合的深度、科技应用的广度、场景构建的温度,共同定义着新的消费趋势。从三星堆的文化盛宴到峨眉山的智慧登山,从赛事现场的热血沸腾到古镇街巷的烟火气息,旅游正在回归生活本质,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这些消费热点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逻辑,也是市场对 “诗和远方” 的全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