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工业智能体,这个听起来有些科幻的名词,如今正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制造业的面貌。它不是简单的自动化工具,而是一个能够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并执行任务的智能系统。从生产制造到研发设计,从运行维护到供应链管理,工业智能体的应用场景广泛且深入。
在生产制造环节,工业智能体的应用最为集中。数据显示,44%的受访企业已经在生产制造中部署了工业智能体。这些智能体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感知生产环境,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研发设计领域,工业智能体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32%的企业表示已经在研发设计中应用了工业智能体。这些智能体能够辅助工程师进行复杂的设计任务,通过生成式设计和仿真优化,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试错成本。某汽车制造企业利用工业智能体生成的虚拟原型车进行碰撞测试,不仅节省了时间和成本,还提高了设计的精准度。
运行维护方面,工业智能体的应用也逐渐普及。25%的企业已经在运行维护中部署了工业智能体。这些智能体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预测潜在故障,提前进行维护,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一家化工企业通过部署工业智能体,实现了对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测,减少了设备停机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工业智能体正在重塑制造体系。未来,工业智能体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环节的应用,而是贯穿整个制造流程,实现多智能体的协同工作。这种系统性的赋能将使制造业更加智能化、高效化。
一方面,工业智能体将与工业软件、自动化工具深度融合,形成更加智能的解决方案。工业基础模型,能够理解多种工业数据,生成智能建议,实现对工业产品的价值升级。这种融合将使工业智能体不仅能够感知和决策,还能够直接执行任务,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工业智能体将实现跨场景、跨环节的协同工作。多个智能体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自动调整协同策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例如在汽车制造中,研发设计智能体、生产制造智能体和运行维护智能体可以协同工作,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售后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
工业智能体的发展也从封闭创新走向了价值共创。过去,企业往往依靠自身的技术和资源进行创新,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率低下。如今,通过开放的生态系统,企业可以与科技公司、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工业智能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