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已初步具备全产业链能力,涵盖卫星制造、发射、地面设备、运营服务以及多元应用场景。
在上游,卫星制造环节,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为主导,民营企业如银河航天、长光卫星等也崭露头角。这些企业不仅在卫星平台制造上取得长足进步,还推动了卫星载荷技术的创新,如相控阵天线、激光通信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为卫星互联网的高效通信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游的地面设备领域,技术变革加速。相控阵天线技术取代传统抛物面天线,芯片化设计使终端设备体积更小、成本更低,高通量卫星技术提升了频谱利用效率。企业如海格通信、华力创通等在卫星通信终端及芯片方面表现突出,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应急通信等领域,推动了地面设备从专业专用向大众普及的转变。
下游的卫星运营及服务环节,价值逐步凸显。中国卫通作为国内唯一商用通信卫星运营商,提供卫星电视、宽带广播、移动通信等服务,覆盖亚太、中东等重点区域。中国星网主导的“GW 星座”计划,更是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的重要布局,其整合产业链资源,统筹规划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为我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低轨卫星组网成为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竞争的焦点。低轨卫星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等优势,更适合支持卫星互联网业务。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低轨小型化、低成本化成为主流方向。通过标准化设计和批量生产,卫星制造成本大幅降低。长光卫星的第四代 20kg 小型卫星单颗制造成本目标不超 400 万元,不足大型卫星的 1/10。一箭多星技术和可回收火箭的应用,也优化了卫星发射成本。
我国在低轨卫星组网方面动作频频。中国星网的“GW 星座”计划,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分布在 500 公里和 1145 公里的低轨轨道。2025 年,我国已成功发射多组卫星,完成了部分组网任务。上海垣信主导的“G60 千帆计划”、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星座”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我国在低轨卫星领域的布局逐渐完善。
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多个领域带来变革。在低空经济方面,无人机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UAM)、应急救援与防灾减灾等领域受益显著。顺丰航空利用卫星链路实现跨山区、海岛的长距离无人机运输,提升了物流配送效率。深圳、广州等城市开通的 eVTOL 示范航线,推动了“空中出租车”的发展。在应急救援场景中,卫星通信终端能迅速搭建空地通信链路,为救援提供关键支持。
除了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还在航空通信、应急通信、海上通信、军事情报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民航客机中,卫星互联网为旅客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提升飞行体验。在海上,卫星通信实现船只之间的通信和预警功能,保障海上安全。在军事领域,卫星互联网构建了强大的情报监听侦查网和指挥通信网,提升了军事作战效能。
全球卫星互联网产业竞争激烈,美国的 Starlink 计划一马当先,已发射超 8000 颗卫星,形成全球最大的低轨卫星星座。其在航空、海事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显著进展。面对国际竞争,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卫星制造成本方面,我国卫星的单颗制造成本相对较高,这限制了卫星的快速发射和组网速度。在发射成本上,我国主流商业火箭成本仍徘徊于 5000 至 8000 美元 / kg 区间,高于美国 SpaceX 的 1500 至 3000 美元 / kg。但我国也在积极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如火箭回收复用技术、一箭多星技术等,以提升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