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脑机接口技术是一种直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技术,分为脑感知和脑调控两大类。脑感知技术通过采集大脑信号来解码意图,而脑调控技术则通过刺激大脑来实现功能修复或增强。
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0时代,脑感知与脑调控技术独立发展,主要以单向采集或刺激为主。2.0时代,脑感知技术的交互性显著提升,脑调控技术开始走向闭环,能够根据感知结果动态调整刺激参数。到了3.0时代,感知、刺激、控制技术开始融合发展,实现了更加智能化和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数据显示,Neuralink的芯片已经能够实现每分钟解码12个单词,错误率低于5%,这种智能化的解码能力让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在3.0时代,脑机接口技术展现出智能化与融合化的显著特征。智能化体现在信号采集与解码的自动化、多模态融合的稳定性、自适应学习与个性化校准的灵活性,以及应用需求推动的产品智能化升级。融合化则体现在多技术手段的整合、多种功能的集成,以及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清华大学开发的动态脑机接口系统能够实时调整解码策略,适应不同个体的差异和任务变化,这种智能化的系统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全球化的格局,美国和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全球脑机接口企业数量已突破800家,其中近八成聚焦于无创脑机接口的研发,有创技术多集中在美国。中国在脑机接口领域的布局也在加速,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产业发展的高地。
全球脑机接口产业生态中,中小企业构成了主力军。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活力。美国的Neuralink和中国的阶梯医疗在柔性微丝电极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为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中小企业通过灵活的创新机制和对细分市场的深入了解,在脑机接口产业中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中国的脑机接口企业呈现出集聚态势,近七成企业集中分布在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这些地区在政策支持、科研资源和产业配套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民营企业成为脑机接口产业的主力军,它们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从医疗健康到生活消费,再到工业生产,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医疗健康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主要用于神经、精神和感官疾病的诊治。人工耳蜗、脑起搏器等产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2025年,复旦大学研发的脑脊接口微创技术让瘫痪患者重新获得行走能力,这一技术突破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脑机接口技术还在成瘾戒除、强迫症治疗、自闭症干预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生活消费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为残障人士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脑控打字、脑控轮椅等产品让渐冻症患者能够更好地与外界沟通和生活。脑机接口技术也在健康监测、沉浸式游戏、艺术创作等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一些脑机接口头环可以实时监测大脑的疲劳状态,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在工业生产领域,脑机接口技术主要用于监测作业人员的疲劳状态,预防事故发生。一些企业正在探索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矿下、井下等高危作业场景,通过实时监测作业人员的大脑状态,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保障作业安全。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球脑机接口领域的投融资交易笔数累计超过1000笔,投资总额接近100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下游应用领域,特别是医疗健康方向。2024年全球脑机接口行业在天使轮、种子轮和A轮等早期阶段的投资吸引力显著提升,相比2023年增长16%。在中国,投融资事件也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政策支持和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