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年,在竞争激烈且风云变幻的消费市场中,产品同质化现象极为严重,放眼望去,市场上众多同类产品在功能、外观等方面相差无几,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陷入迷茫,品牌难以凭借产品本身的独特性脱颖而出。价格战也打得如火如荼,各品牌为了吸引消费者,不断压低价格,然而这却导致了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传统的营销方式,诸如单纯强调产品功能、大打价格牌等,似乎已经难以再激起消费者内心的波澜,无法有效推动购买决策的形成。
数据显示,在当下新消费市场的大环境下,情绪价值已经强势崛起,成功超越产品设计、价格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性价值,一跃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偏好的重要因素。
这种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诸多直观的体现。就拿奶茶消费来说,同样是一杯口感相差不大的奶茶,如果一家门店打出 “宠物友好门店” 的旗号,为带着宠物的消费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那么消费者往往愿意为了这份独特的归属感,多走上 2 公里去光顾这家店。在他们看来,在这里消费不仅仅是为了喝到一杯奶茶,更是为了享受与宠物相伴的愉悦时光,获得一种被接纳、被尊重的情感体验。
再看盲盒领域,原价 599 元的联名款 labubu,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稀缺性,被年轻人视为珍贵的 “情感伙伴”。在他们眼中,labubu 不再仅仅是一个玩偶,而是承载了自己情感、回忆和梦想的载体。这种强烈的情感连接使得其价格在二手市场上疯炒到 14000 元,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物质价值。消费者愿意为这份情感溢价买单,正是因为 labubu 满足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陪伴、收藏和独特性的情感需求。
乙女游戏的火爆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类游戏通过精心塑造 “赛博男友” 形象,为年轻女性玩家提供了情感陪伴。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与虚拟男友互动,分享生活点滴,获得关心和鼓励。这种情感上的满足让年轻女性玩家们深深着迷,她们甚至会豪掷千金为游戏中的虚拟男友高调庆生。乙女游戏凭借这种强大的情绪价值,成功吸引了大量玩家,并且让玩家们保持着极高的付费意愿和忠诚度。
在如今这个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基本功能,而是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所获得的情绪体验。消费者早已不为单纯的 “低价” 冲动,他们只为能够触动内心的 “情绪” 上头。在产品功能性价值日益趋同的今天,情绪价值成为了品牌吸引消费者、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它不仅能够拉高产品的溢价空间,让消费者愿意为情感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还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复购率,使消费者成为品牌的忠实拥趸。长期稳定的情绪价值传递还有助于提升品牌资产,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为品牌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既然情绪价值如此重要,那么对于品牌来说,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将情绪营销切实落地,转化为实际的营销效果。“内容种草 × 情绪营销”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而 APCE 内容生产模型则是其中的核心工具。
APCE 模型的第一步是情绪洞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情绪复杂多变且难以捉摸。因此,品牌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消费者强烈共鸣的 “高唤起” 情绪元素。所谓 “唤起度”,指的是单一情绪元素引起用户共鸣的强弱程度。当内容中植入的情绪元素唤起度越强,就越能激发用户内心深处的情绪共鸣,从而吸引他们的关注并引发传播。
在小红书这样的高情绪属性社交平台上,用户会通过主动参与各种互动行为,如发布笔记、评论、点赞等,将自己内在的情绪需求具象化为一个个可观测的热点热梗。
又如,“旷野” 这一热梗也在小红书上引发了广泛关注。用户通过分享在生活中的 “非轨迹” 体验,表达对自由、探索的向往和选择的勇气,试图用 “旷野” 这种概念来短暂逃离都市的快节奏高强度生存压力。
在洞察到合适的情绪元素之后,接下来就是结合产品特性与受众,制定适合融入 “情绪元素” 的内容策略。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受众,因此需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内容形式来传递情绪价值。
好物分享是小红书上非常常见且有效的一种内容形式。KOL 通过详细展示产品的使用过程和效果,真诚地表达自己在使用过程中的心情,从而达到种草的目的。
创意剧情则是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来植入产品,利用剧情的起伏变化引起用户的情绪波动,进而吸引用户对产品的关注。
场景信息流也是一种重要的内容形式。它尽可能多地用实际使用场景来代替单纯的产品分享,因为有使用场景的内容更容易触达用户的情绪,加深用户对产品的记忆。
在具体内容创作过程中,可以应用“SEVA”创作结构。这一结构从场景关联(Scene)切入,通过精准描绘与目标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切中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同时劝退非精准用户,进而影响算法的有效流量推送。在场景关联之后,直接接入 “高唤起” 情绪元素,通过痛点恐惧、兴奋惊喜等高唤起的情绪,使用户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实现情绪调动(Emotion)。接着,在用户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巧妙地传递产品的价值(Value),让用户清晰地了解产品如何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最后,给出明确的行动指令(Action),引导用户采取购买行动,如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前往线下门店体验” 等。
内容投放之后,并非就大功告成了。品牌需要通过数据反馈分析,来验证内容质量并进行优化迭代。这是 APCE 模型的最后一步,也是确保情绪营销效果能够不断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内容验证过程中,品牌可以关注多个指标。过程指标如 CPC(每次点击成本)、CTR(点击率)、CPE(每次互动成本)等,能够反映出用户对内容的初始反应,如是否愿意点击、是否产生了互动行为等。互动数、互动率、爆文率等指标则进一步体现了内容在用户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SOV(声音份额)、SOC(类别份额)、GMV(总销售额)、ROI(投资回报率)等指标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评估内容对品牌市场份额、销售业绩和投资回报的影响。商品访问率、回搜率、回搜成本、加购成本等指标也能为品牌提供关于用户购买行为和意向的重要信息。
洞察情绪是情绪营销的基础。在当今这个信息传播迅速、消费者情绪多变的时代,品牌需要及时了解市场情绪需求的动态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热点热梗往往反映了当下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和大众情绪。通过对小红书热点热梗、评论区高赞内容等的持续关注和分析,品牌可以窥见当下消费者的主流情绪需求。目前,追求悦己与寻求安全成为了消费者最大的情绪需求。
在情绪营销中,构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良好关系至关重要。当品牌的关系被用户定义为 “朋友”“盟友” 时,就预设了情感支持的义务。这种情感预设能够有效降低用户对品牌的心理防御,使品牌能够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而当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建立得足够深厚时,用户的购买行为就不再仅仅是基于功能性利益的交换,而成为了一种情感契约的履行。
那么,品牌如何才能快速与用户拉近距离,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呢?先要打造 “活人感”。品牌想要与用户搭建关系,要让用户感受到品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商业机构。
品牌要成为 “自己人”。这意味着品牌要积极参与到用户的生活中,利用情绪价值突破与用户之间的边界感。
品牌要有配角意识。在新消费市场下,消费者拥有了充足的选择,他们不再需要 “用货衬人”,而是期待品牌成为自己人生中的 “配角”,帮助自己在人生各个场景下做好 “主角”。品牌方需要带着配角意识,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主体性背后的情绪需求。
创造场域是情绪营销的关键环节。品牌打造满足情绪需求的场景,目的是将用户从 “功能性消费” 推向 “情绪性消费”,并最终与用户通过消费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链接。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就像是购买的快捷键,而场域则是情绪的催化剂。这里所说的 “场域”,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场所,它进阶为品牌营销事件的仪式感营造、用户参与行为的情感空间。
在创造情绪场域时,品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先是场景选择。越日常越熟悉的场景,越容易让用户产生亲近感,并且品牌在这样的场景中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然后是营销活动的策划。品牌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活动,参与到用户的生活中,利用情绪价值突破与用户的边界感。
还要营造情绪。品牌要确保在营销活动中,为用户营造出与品牌形象和产品定位相匹配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