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过去十年,中国消费品需求整体呈震荡走低趋势,但依然保持正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从10.7%降至3.2%,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也从10.4%降至2.7%。这背后,是地缘政治、疫情、房地产市场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中,消费者的钱包捂得更紧了。调研显示,2024年,便利店、大卖场、超市等主要渠道的价格敏感度均在提升,其中便利店的价格敏感度从2021年的37%升至71%,大卖场从60%升至77%。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价格,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追求低价。相反,他们愿意为质价比高的产品买单。数据显示,75%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为了健康,会增加营养补充剂的摄入;66%的消费者表示会多花钱让自己变得愉快;83%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物超所值的创新产品。
在健康意识的推动下,快消品市场出现了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4年,A2液体奶的销售额增长了12.6%,杂粮汤圆增长了8.6%,0添加酱油增长了22.5%。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还提供了更好的口感和使用价值。无抗鸡蛋的销售额增长了143.5%,益生菌软糖增长了36.6%。
享受型产品也迎来了增长。数据显示,甜辣味肉类零食在全国便利店的销售额增长了12.8%,珍宝珠酸条软糖在全国现代渠道的销售额增长了80.2%。消费者对感官刺激的需求,推动了这些产品的增长。威士忌和洋酒的销售额也分别增长了23.6%和44.9%,消费者追求高品质享受型产品。
快消品行业的渠道愈发分散,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模糊。数据显示,2024年,快消品全渠道销售同比增长3.7%,其中线上渠道增长8.0%,线下渠道增长1.3%。线上渠道中,内容电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4.5%。线下渠道中,食杂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5.4%,而大卖场则下降了5.7%。
这种渠道分散化,不仅带来了各渠道如何共生共荣的问题,也促使不同渠道类型寻求突破边界,实现拓张。大卖场通过优化商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借助O2O触达即时消费群体等方式,探索降本增效之路。而小型业态如便利店和食杂店,则通过高周转刚需确保竞争力,满足消费者日常便利消费的需求。
小型业态的店铺迭代速度快,市场高度分散且社区店铺为主。数据显示,2024年新开的小超及便利店中,独立店铺占比达到了76%。这些小型店铺以社区为中心,满足消费者即时购物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集中化成为小型业态的重要特征。数据显示,小型业态进店单品数仅为558个,远低于大型业态的4402个。而在这些有限的单品中,前26个品牌贡献了整体生意的50%以上。
品牌在小型业态中的竞争更加激烈。品牌需要通过高周转的核心大单品,建立竞争护城河。同时,品牌还需要在有限的货架面积中,通过充分的品牌建设和销售资源支持,确保产品的竞争力。数据显示,小型业态中,本土老品牌在主食及调味品、乳制品、个人护理等品类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