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打开手机,刷一段 1.5 分钟的剧集,3 秒被剧情钩子抓住,10 分钟追完十余集,为解锁全集付费充值,这已经成为近七成中国网民的日常娱乐场景。数据显示,2025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 634 亿元,用户规模达 6.96 亿,覆盖 68.4% 的网民,从早期的 “野蛮生长” 迈入 “精品化、多元化、产业化” 的全新发展阶段。

微短剧的崛起,早已不是单一赛道的爆发,而是成为覆盖全民的文化消费现象。2025 年数据显示,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 6.96 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这一数字意味着每 10 个上网的中国人中,就有 7 个是微短剧观众。

用户群体正从早期的 Z 世代主导,全面拓展至全年龄段。女性用户依然是消费主力,对 “情绪价值” 与 “身份共鸣” 的需求,持续影响着微短剧的主流创作方向;男频内容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精品剧集仍保持着强劲的市场穿透力;中老年群体的活跃度显著提升,“银发剧场” 成为行业新蓝海,越来越多适配中老年审美和情感需求的作品走红网络。

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直接带动市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2025 年微短剧市场规模正式突破 634 亿元,较早期发展阶段实现了数百倍的增长。用户付费意愿的不断提升,更是行业从 “小成本试错” 到 “规模化投入” 的成熟转型。

从用户行为来看,微短剧的 “上瘾性” 特征依然明显。数据显示,用户单次观看时长平均达到 42 分钟,人均单日观看集数超过 20 集,“碎片化时间 + 强情绪钩子” 的组合,让微短剧成为通勤、休息等场景的首选娱乐形式。用户对内容的感知阈值不断提高,不再满足于单纯的 “爽感” 输出,对剧情逻辑、制作质感、情感深度的要求持续升级。

微短剧 “短、平、快” 的标签背后,早已不是 “粗制滥造” 的代名词。2025 年的行业现状是,制作端正经历从 “追求数量” 到 “打磨质量” 的深刻变革,“快得精细” 成为新的行业准则。

制作成本的大幅提升是最直观的体现。早期微短剧的起步成本仅 1 万至2 万元,多采用简单场景、非专业演员及基础设备完成拍摄;随着行业发展,制作成本逐步提升至 10 万至30 万元区间;而 2025 年,普通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已稳定在 50 万元左右,高配置精品剧的成本更是达到 80 万至150 万元。

剧本创作成为制作环节的核心竞争力。一部 60 集、每集 1.5 分钟的竖屏微短剧,剧本从大纲到定稿平均要修改 8至12 稿,极端项目甚至修改 20 稿以上。编剧、责编、制片人、投流负责人、导演等多方参与意见讨论,单稿往返周期 2至3 天,整体耗时可达 3至6 周。为适配竖屏观看节奏、精准设置付费卡点、复刻爆款叙事逻辑,剧本常需反复调整,有时甚至需要推倒主线剧情重新创作。

演员资源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竖屏微短剧周期紧、特写多、表演容错率低,观众又 “认脸” 的特点,导致头部短剧演员高度集中。出演过 “爆款” 剧的主演,一天能收到 5 本以上剧本,同时洽谈的项目超过 10 部,内容平台之间的 “抢人” 现象屡见不鲜。摄制组必须在演员紧张的档期中见缝插针抢进度,场景、顺场表、灯光方案都要跟着演员档期动态调整,间接拉高了制片协调难度。

服化道与后期制作的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竖屏景别浅、景深压缩的特点,让道具细节会被 “怼脸” 放大,尤其是古风、总裁、玄幻等爆款题材,对置景要求堪比传统影视剧。后期制作方面,竖屏短剧要求 1.5至2.5 秒就有一次镜头切换,情绪 “钩子” 必须在 3 秒内抛出,这要求剪辑师帧级剔除冗余内容,同时保证台词逻辑连贯。审核环节的严格要求也增加了制作难度,不符合规范的内容需要后期处理或改台词补录,这一环节的返工率高达 40%,一部 60 集短剧的精剪、修改、送审通常需要 30 天以上。

随着制作成本的攀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微短剧行业的盈利模式早已跳出 “流量分成” 的单一框架,形成 “流量漏斗 + 多层变现” 的多元化格局,从流量依赖转向产业协同,从短期套利迈向长期价值。

传统盈利模式依然发挥基础作用。用户付费(IAP 模式)仍是核心收入来源之一,通过 “免费试看 + 付费解锁全集” 或会员订阅的分账模式,实现内容价值直接转化;广告变现(IAA 模式)持续升级,贴片广告、剧中植入广告的形式更加灵活,与剧情融合的深度植入成为主流,广告分成比例稳步提升;流量变现模式则依托平台算法推荐,通过播放量、互动量获取平台补贴,仍是中小制作团队的重要收入补充。

定制化内容成为盈利增长新亮点。越来越多制作团队转向与地方文旅项目、上市公司的深度合作,为其量身打造定制剧情,以免费观看模式吸引流量达成宣传目标。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降低创作成本,还能通过沉浸式叙事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剧情有机融合,既为观众提供独特视听体验,又能帮助合作方实现精准导流,形成双赢格局。

“微短剧 + 文旅” 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方向。2024 年 1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开展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创作计划,推动微短剧与文化和旅游产业跨界深度融合。2025 年最新发布的第六批推荐剧目中,多部作品入选,拍摄地涵盖最美村镇、古迹名胜、文博场馆等,有效激活了地方文旅资源。

IP 延伸与跨界联动丰富变现链条。部分头部微短剧开始探索 IP 全产业链开发,通过衍生文创产品、有声书、漫画改编等形式实现二次变现;与直播带货的联动也日趋成熟,剧中同款商品、取景地文旅产品通过直播渠道直接销售,形成 “内容种草 + 直播转化” 的闭环;私域沉淀成为重要补充,通过引导用户加入社群,持续推送相关内容与产品信息,实现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最大化。

从几万元成本的 “小打小闹” 到 150 万元投入的 “精品制作”,从单一流量变现到多元产业协同,从年轻人专属娱乐到全年龄段覆盖,中国微短剧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跨越式发展。2025 年的 634 亿市场规模和 6.96 亿用户,不仅是行业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文化消费升级的生动注脚。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