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内卷竞争现状及未来展望分析报告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在全球积极推进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光伏行业曾凭借其可持续、无污染等优势,一路高歌猛进,成为能源领域的耀眼明星。不过,当下的光伏行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产能严重过剩、内卷式竞争激烈,让众多企业苦不堪言,整个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约达 1337GW、1088GW、1157GW、1343GW 。这一产能规模是 2025 年全球总装机需求的约 2 倍,即便放到 2030 年,也是总装机需求的 1.6 倍 。而中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核心供应地,贡献了全球约 85% 的光伏产能 。但尴尬的是,各环节产能利用率均不足 60% ,大量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以硅料环节为例,在过去几年,由于行业前景被普遍看好,大量资本涌入,企业纷纷扩产。通威在 2024 年的硅料产能相较于 2019 年,暴增了 10 倍 。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产能扩张的步伐,导致硅料价格雪崩式下跌,企业利润大幅缩水。

光伏各环节技术高度相似,产品性能也日趋同质化。2024 年,棒状硅在行业中的占比高达 85.6%,N 型 TOPCon 电池占比 71.1% 。主流组件在性能上共性特征明显,这使得企业很难通过技术或产品差异化来脱颖而出。于是,价格战成为了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

“双碳” 目标的提出,让光伏行业成为资本眼中的香饽饽。企业为了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从专业化分工转向全产业链布局,跨界企业也如潮水般涌入。在 “扩大产能→降低成本→压低价格→抢占市场→进一步扩产” 的竞争策略驱使下,企业盲目扩产,陷入了恶性循环。

企业的扩产行为往往与 IPO、再融资以及股价表现紧密挂钩。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也倾向于扩产,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往往忽视了实际市场需求,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

目前,反内卷行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场秩序逐步改善,多晶硅价格回升至完全成本区间,头部硅料企业的利润开始修复;行业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光伏玻璃企业集体减产 30% ;技术升级也在加速推进,N 型硅料、颗粒硅的占比持续提升。

光伏行业要走出当前的困境,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加强技术创新,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束缚,开发出更具差异化、高效化的产品;另一方面,政策的持续引导与监督至关重要,要确保产能合理出清,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