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外短剧市场规模、供需现状、竞争格局及盈利前景分析报告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海外短剧市场的崛起并非偶然。自2023年下半年起步以来,其内购收入在2024年迅速攀升至15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达到7亿美元。若按20%的季度环比增长预测,2025年全年内购总规模有望突破38亿美元。这一增长速度在内容产业中堪称惊人,其背后是短剧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的成功。

短剧平台通过将剧集剪辑成极具吸引力的短视频广告素材,在TikTok、Facebook等主流社交媒体上进行大规模、数据驱动的投放。当一部剧的投放ROI稳定在1.5至2以上时,平台便能实现用户与收入的确定性增长。这种高度量化的运营方式,摒弃了对内容“爆火”偶然性的依赖,转而通过精准的市场反馈和快速的决策机制,推动短剧的持续增长。

海外短剧的用户群体正在迅速多元化。最初以北美女性用户为主,但如今男性用户群体的拓展成为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2023至2025年期间,ReelShort美国市场iOS端男性用户占比持续提升,从2023年第三季度的23%增长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30%。短剧内容的题材和形式正在逐渐突破性别限制,吸引更广泛的受众。

海外短剧的市场渗透也在加速。美国作为核心市场,2025年5月贡献了全球约48%的内购收入。但东南亚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也不容小觑,印尼、巴西、墨西哥的下载量分别占全球的14%、11%和7%。这些市场虽然用户ARPU值较低,但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极高的用户黏性,成为未来增长的关键潜力区域。

与国内成熟的工业化体系不同,海外短剧的供给侧是当前整个赛道最核心的瓶颈。海外本土剧的年产能仅有一千部左右,远低于国内2024年参与投流的微短剧超4.5万部。产能缺口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才瓶颈。短剧需要特殊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深谙短剧快节奏、强钩子的叙事逻辑,又要真正融入当地文化。目前,海外的供给主力是留学生群体,但人才供给的底层制约和好莱坞成熟工业体系的吸引力不足,共同构成了人才流入的高墙。

二是工作时长限制。美国影视行业从业者每日工作时间通常限定在8小时内,最多不超过12小时,这与国内短剧拍摄一天通常持续15至18小时的工作强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是IP储备的真空。海外市场缺乏类似中国网文那样庞大、成熟的“IP库”,剧本创作风险与成本更高。

尽管面临产能瓶颈,但行业正在积极寻求突破。内生增长方面,2023年好莱坞编剧和演员工会的大罢工,为短剧行业创造了吸纳专业人才的黄金窗口。出海公司高效整合了“中国大脑”和“美国执行”两种高性价比人才,提升了制作团队的专业水平。模式创新方面,国内利用成熟工业体系和低成本优势拍摄海外剧成为新模式,上海、青岛等地已推出相关扶持政策。

海外短剧市场之所以竞争格局更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平台模式。海外短剧的主要载体是独立的手机APP,这种模式为平台构建了“护城河”,用户留存更强,私域流量价值高。相比之下,国内短剧早期主要依附于微信、抖音等超级APP内的小程序,用户即用即走,缺乏品牌忠诚度。

二是流量格局。海外的线上流量渠道高度分散,平台可以在多个渠道之间进行选择和优化。而国内流量高度集中在抖音等少数几个平台,短剧公司超过70%的买量预算都花在抖音上,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

三是平台中立性。海外主要的流量平台Meta是一个相对中立的广告平台,大家在相对公平的规则下竞争。而国内抖音不仅提供流量,还推出了自家的短剧平台“红果短剧”,利用生态优势进行降维打击,破坏了市场生态。

目前,海外短剧市场处于抢占用户心智和市场份额的增量阶段,核心玩家几乎全部是中国出海厂商。前10名中,中国企业可能占到8家以上。市场份额高度集中,2025年5月美国短剧内购收入排行榜中,ReelShort占比33%,前三名占比64%,前五名占比74%。

头部双雄ReelShort和DramaBox是市场的规则制定者。ReelShort深耕北美,原创为王,IAP主导;DramaBox席卷新兴市场,翻译先行,IAA驱动。第二梯队包括GoodShort、ShortMax、FlexTV等平台,它们在特定题材或区域市场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头部玩家尚有差距。两大变量是跨界巨头和本土势力。TikTok推出了免费短剧应用Melolo,昆仑万维则手握DramaWave(付费)和FreeReels(免费)两款APP,测试不同商业模式。在日本、巴西、欧美等市场,本土内容公司和MCN机构也开始入局,它们虽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劣势,但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其最大王牌。

海外短剧的商业模式是“先投入、后产出”。当前,平台普遍处于高投入的战略扩张期,导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但长期来看,随着规模效应和品牌护城河的建立,其成本结构将得到显著优化,盈利空间有望逐步释放。

成本结构方面,买量成本是当前占比最大且最具波动性的成本,约占收入的50%。内容成本是撬动转化的关键杠杆,渠道费用则是无法规避的固定支出。盈利之路方面,随着市场从混战走向集中,平台的战略重心将从“拉新”转向“留存”,从而驱动成本结构的优化。品牌效应与自然流量、内容库的复利效应将成为提升利润率的关键。长期展望方面,海外短剧平台的终局形态与Netflix等流媒体巨头高度相似。它们都是内容驱动的平台型业务,通过持续投入生产或采购独家/优质内容,吸引并留住用户,最终通过用户付费实现盈利。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