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 年餐饮行业的 “稳” 与 “变”,在数据维度有着清晰体现。从营收端看,上半年市场保持正向增长,1至8 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 3.6%,但增速较 2024 年同期收窄 3 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国餐饮门店数较 2024 年同期微降 1.9%,总量维持在 760 万家。这种小幅收缩并非行业衰退信号,而是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低效门店加速退出,优质供给持续补位,形成 “优胜劣汰” 的良性循环。细分赛道分化特别明显:现制饮品成为最大赢家,门店数同比增幅达 5.7%;中式正餐稳中有升,而小吃快餐、烘焙甜品、烧烤等品类门店数则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调研显示,2024 年餐饮消费支出增加的消费者占比从 2023 年的 50.0% 骤降至 31.3%,超过半数消费者预期 2025 年餐饮支出将持平或下降。在消费行为上,24.2% 的消费者减少了商务宴请,21.6% 压缩了亲友聚会,40% 以上增加了居家做饭频率,”理性就餐” 成为主流选择。
人均消费的变化则直观展现市场温度。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国餐饮大盘人均消费降至 36.6 元,较 2024 年同期下降 7.7%。其中现制饮品降幅最为显著,从 2023 年的 21.6 元跌至 17.4 元,降幅达 19.4%,其他赛道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平价消费” 趋势凸显。
2025 年成为餐饮连锁化的 “加速年”。美团数据显示,全国餐饮连锁化率从 2020 年的 15% 攀升至 2024 年的 23%,预计 2025 年底将突破 25%,五年间实现十个百分点的跨越式增长。
细分赛道的连锁化进程呈现 “多点突破” 态势。现制饮品、烘焙甜品凭借标准化程度高、易复制的特点,保持连锁化率领先地位;而此前连锁化基础薄弱的小吃快餐品类实现爆发式增长,连锁化率从 2023 年的 25% 跃升至 2024 年的 29%,一年提升 4 个百分点,成为连锁化浪潮中的 “黑马” 品类。火锅、中式正餐、烧烤等传统品类也不甘落后,连锁化率均实现稳步提升,打破了 “大店难复制、正餐难连锁” 的行业魔咒。
连锁化的加速离不开资本的助推。2025 年餐饮行业迎来密集 “上市潮”: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绿茶集团相继登陆港交所,霸王茶姬成功敲钟纽交所,遇见小面、巴奴毛肚火锅、老乡鸡等品牌冲刺 IPO 进程提速,资本的注入为连锁品牌的门店扩张、供应链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撑。
连锁化并非简单的 “规模扩张”。头部品牌纷纷探索轻量化门店模型,通过缩小单店面积、优化菜品结构、简化服务流程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
2025 年的外卖市场,在激烈竞争中迎来规模与效率的双重突破。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已达 1.27 万亿元,占餐饮总收入的 22.8%;进入 2025 年,京东高调入局与阿里 “淘宝闪购” 的推出,掀起新一轮补贴大战,推动市场规模加速增长,预计全年将突破 1.4 万亿元,增速超 10%。
日单量的爆发成为最直观的增长信号。截至 2025 年 8 月,全国外卖日单量峰值突破 2 亿单,较 2024 年实现翻倍增长,相当于平均每 7 个中国人就有 1 人下单外卖,外卖已从 “可选消费” 变为 “刚性需求”。
平台竞争格局的重塑是 2025 年外卖市场的最大看点。一季度还占据 70.1% 市场份额的美团外卖,到三季度已降至 46.9%;阿里通过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资源整合,市场份额从 29.6% 飙升至 42.8%;京东外卖在二、三季度稳定保持 10% 左右的订单量,形成 “三足鼎立” 的全新格局。
补贴之外,平台与品牌共同推动业态创新。美团推出 “浣熊食堂” 集合店模式,将多个餐饮品牌纳入同一配送站点,缩短配送半径;京东实施 “菜品合伙人计划”,联合农户与加工厂直供食材,同时开设七鲜小厨自营店打造标杆;饿了么升级 “蓝骑士” 配送体系,实现 3 公里内平均 28 分钟送达。这些创新举措推动外卖从 “送得快” 向 “送得好” 转型。
细分赛道的外卖渗透率差异显著。现制饮品、小吃快餐、烘焙甜品成为外卖主力,渗透率均超 30%。其中现制饮品外卖占比突破 40%,较 2024 年提升 2 个百分点,珍珠奶茶、鲜果茶等品类的外卖订单占比甚至超过堂食,成为 “外卖依赖型” 品类的典型代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创新成为餐饮品牌的 “生存密码”。
数据显示,新品推出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4 月、5 月、7 月成为上新高峰期,单月新品数量均超 900 款。其中 7 月表现特别突出,面包烘焙、现制饮品、西式快餐样本品牌月均上新量分别达 5.54 款、3.12 款、2.33 款,密集的新品投放有效拉动了暑期消费热潮。
地域食材与地域风味成为创新的核心方向。火锅品牌率先发力,将长寿乡马兰头、浦江雷竹笋、云南野生菌等地方特色食材搬上菜单,重庆非遗黑芝麻豆花等传统美食也成为热门配菜;然后是茶饮品牌,西湖龙井、苏州碧螺春、贵州千目抹茶等地域名茶成为茶基底新选择,武夷山大红袍、滇红等红茶品类的应用率较去年提升 35%;西式快餐品牌则掀起 “地域风味改造” 热潮,贵州酸汤风味虾虾卷、荔枝宫保口味薯条等跨界新品一经推出便登上销量榜首。
创新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精准匹配消费需求。数据显示,70% 以上的消费者会被餐饮文案中的 “食欲描述” 和 “情感共鸣” 吸引,其中味觉刺激描述的吸引力评分达 9.2 分,顾客转化率 28%;情感共鸣类内容吸引力评分 8.7 分,转化率 24%。
2025 年的餐饮消费市场,消费者对 “价值” 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价格,而是拓展为 “性价比 + 体验感” 的综合考量,这种转变在不同收入群体中均有体现。
高收入群体追求 “体验型价值”。他们愿意为优质服务、独特氛围和稀缺食材支付溢价,90% 的高端餐饮消费者表示 “就餐体验比价格更重要”。
中等收入群体注重 “品质型价值”。他们既关注价格合理性,更看重食材品质与口味稳定性。红餐大数据显示,这类群体贡献了连锁餐饮 60% 的营收,他们最青睐的是 “人均 50至80 元、食材透明、出餐稳定” 的品牌。
低收入群体则聚焦 “基础型价值”。在保持低价的同时,对口味和分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一些品牌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在维持低价的同时保证品质,成为该群体的首选。
体验感的打造成为品牌竞争的关键。调查显示,64% 的全服务餐厅顾客和 47% 的有限服务餐厅顾客认为 “就餐体验比菜品价格更重要”。品牌纷纷从环境、服务、社交属性等维度发力。
会员体系成为维系顾客忠诚的重要纽带。随着竞争加剧, loyalty programs 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头部品牌纷纷升级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