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 年,人工智能,作为当下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力量,正以迅猛之势重塑中国各行业的发展格局。
从智能算力规模来看,2025 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迎来了跨越式增长。数据显示,预计规模将达到 1037.3 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相较于 2024 年增长 43%,这一增速是通用算力的 3 倍以上。并且,预计到 2026 年,智能算力规模将攀升至 1460.3 EFLOPS,短短两年近乎实现翻番。这种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源于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的井喷,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战略与产业资本的协同投入。
北京作为全国 AI 创新中枢,凭借顶尖高校与政策资源,吸引了 35% 的大模型企业在此聚集,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生态;杭州依托阿里云等平台,构建起 “算法 – 算力 – 数据” 闭环,自 2021 年确立建设全球 AI “头雁城市” 目标后,持续发力,在智能算力建设方面成果显著;上海则凭借国际化优势,积极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其在人工智能算力发展方面的排名从 2023 年的第四跃居至第三。
在技术创新领域,2025 年中国在大模型算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 DeepSeek R1 为代表的开源模型,在国际舞台上引发广泛关注。该系列模型的核心突破体现在多个方面。在训练效率上,达到同等性能水平时,训练算力消耗仅为 Llama 3 的 1/10,极大地降低了模型开发门槛,让更多企业和开发者能够参与到模型开发中来。在用户覆盖方面,发布后 7 天内,用户量便突破 1 亿,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开源大模型之一,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在开源生态建设上,通过全面开源模型参数与训练框架,吸引了超过 50 万名开发者参与生态建设,有力地推动了 “低成本 + 高性能 + 开放” 模式的普及。这一突破被称为 “技术大跳跃”,标志着中国在 AI 领域实现了对西方主流模型的 “弯道超车”。
然而,算法效率的提升并未抑制算力需求,反而因应用门槛降低,激发了更大规模的需求。例如,DeepSeek 的低成本推理特性,促使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广泛接入 AI 服务,推动了边缘计算与端侧算力建设;开源模型推动行业应用场景从单点试验转向规模化落地,2025 年金融、制造等领域的大模型渗透率提升至 42%。据研究显示,2025 年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规模将增至 1587 亿美元,其中 37.7% 的增量由生成式 AI 负载驱动。
在行业应用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各行业的渗透持续深化,应用场景从通用功能向核心生产系统延伸。根据 IDC 行业渗透度排名,2025 年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三大领域分别为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和运营商。互联网行业依然是 AI 研发与落地的主战场,其应用覆盖内容生成、搜索增强、个性化推荐等场景,占全部应用场景的 31%。
在金融行业,AI 风控系统将响应速度提升至 3 秒级,投资决策智能化覆盖率达 65%,在 Top 5 行业中增速最快。以某银行为例,其引入 AI 风控系统后,能够实时监测交易数据,及时发现异常交易,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运营商领域,网络优化成本降低 40%,智能客服替代率达 78%,并构建了面向政企客户的算力服务新业务线。除了这些传统优势领域,AI 技术还加速向实体经济核心环节延伸。在制造业高端环节,AI 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工艺优化等核心环节,某汽车企业通过生成式设计,将新车开发周期从 24 个月压缩至 14 个月,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生物医药领域,蛋白质结构预测模型显著加速药物发现,2025 年中国 AI 辅助研发的新药管线达 67 个,占全球 21%。在具身智能方面,服务机器人融合多模态感知与强化学习,在仓储物流场景实现 98% 的订单自动分拣,推动了 “无人化工厂” 建设。
从企业层面来看,如今 89.84% 的企业已部署 AI,主要集中在数据分析、客户服务、产品研发等方面。例如在金融行业,实时欺诈检测准确率超 99%,有力地保障了金融交易的安全;制造业中,预测性维护减少 30% 以上停机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医疗领域,AI 辅助诊断使癌症检出率达 98%,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