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调研数据显示,76% 的消费者参与了本次双十一大促,超六成花费破千元,但消费逻辑已发生深刻转变,刚需品类领跑市场,理性决策成为主流,AI 深度融入消费全链路,而生产力、创作力等新消费赛道正加速崛起。
本次双十一仍保持强大市场吸引力,数据显示,消费结构呈现 “中高额度集中” 特征。1001至3000 元是占比最高的消费区间,而花费超千元的消费者占比高达 62.41%。从消费动机来看,实用主义占据主导,59.7% 的消费者为 “消耗品采买” 下单,42.1% 用于 “耐用品,大件更新”,刚需属性成为驱动消费的核心动力。
品类消费呈现 “日常刚需为主,大额单品聚焦” 的格局。服饰鞋包以 50.7% 的购买占比成为最热门品类,3C 数码、食品饮料、个护家清紧随其后,凸显消费向日常生活必需品集中的趋势。而在大额消费领域,三大品类占据主导:40% 集中在数码 3C,30% 为高客单价服饰,15% 投向大家电。
兴趣、健康及宠物消费成为新的增长点。潮玩、盲盒、cosplay 服装等兴趣圈层消费展现强大购买力;全家保健品、蛋白粉、家用动感单车等 “健康关怀” 类产品需求上升;宠物消费更是 “不降级”,不少消费者为宠物囤购了半年的狗粮、猫罐头等用品,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补充。
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愈发理性,超六成消费者在购物前会主动比价,51.5% 的消费者 “对价格比较敏感,会主动比价选择最低价”,10.6% 的消费者 “对价格极其敏感,1至2 块差价也会在意”。品质诉求并未让位于价格敏感,“更追求品质” 成为消费观变化的重要维度,有消费者表示 “比起买便宜的产品,更希望买品质更好、能用更久的”,愿意为品牌和品质支付合理溢价。
这种理性还体现在对 “情绪价值” 的追求上,39.1% 的消费者表示消费是为了 “满足情绪或取悦自己”。除了实用需求之外,自我关怀的消费需求正稳步提升。
尽管参与热度较高,但消费阻力同样突出。27% 的消费者因 “优惠不足” 或 “规则复杂” 放弃购买,成为放弃下单的主要原因。具体来看,“感觉没便宜多少”“太难算了”“领不到补贴”“价格不如 618” 等抱怨集中,更有 66.7% 的消费者遭遇 “先涨价后降价” 的套路,部分消费者甚至发现部分商品 “比平时还贵”。
平台选择方面,淘系与京东仍是主战场,但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已占据重要份额,呈现多元化格局。不过,消费者对优惠力度的满意度偏低,61% 的用户表示感知 “一般”,15% 表示 “不满意”,复杂的优惠机制让消费者感到疲劳,成为影响购物体验的关键因素。
退货现象在本次双十一较为普遍,47.3% 的消费者有退货经历。退货原因主要集中在商品本身:47.5% 因 “质量问题” 退货,18.15% 反映 “实物与描述不符”,15.74% 为 “尺寸不合适”,产品品质与描述一致性仍是平台和商家需要优化的核心环节。
配送时效方面,尽管各大平台积极布局 “即时零售”,全渠道销售额达 670 亿元,同比增长 138.4%,但消费者需求较为温和。69% 的用户对配送时间持 “佛系” 态度,仅在购买急需品时会依赖即时零售。
AI 技术已全面渗透到消费决策环节,成为消费者的重要参考工具。调研显示,41.8% 的消费者在本次双十一使用 AI 工具获取购物信息,且 81.4% 的用户对 AI 提供的参考信息表示满意。
从使用场景来看,消费者更倾向于在复杂品类决策中依赖 AI。调研显示,3C 数码、家电、保健品等需要深入了解参数、口碑的品类,AI 问询热度更高。
消费者选购环节,AI 实现了从 “人找货” 到 “货找人” 的转变。各大平台推出多样化 AI 导购工具,用户通过自然语言询问即可获得商品推荐和链接,精准推送大幅提升了选购效率。
商家端,AI 工具的应用同样广泛。已有 500 万个商家将 “AI 店长” 纳入日常经营,平均工作量减少 30%,经营效率提升 1.5 倍。AI 还被广泛用于图片、短视频创意设计及营销方案制作,拓宽了商家的创作空间,助力其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对于 3C 数码、家电等决策周期较长的品类,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专业渠道获取信息。调研显示,61.7% 的消费者会在各种平台查询专业知识,38.5% 通过视频种草,33.6% 参考电商平台评价。
不过,AI 客服的表现仍有提升空间。尽管 2025 年中国市场 AI 客服渗透率预计将超过 65%,但消费者满意度较低,46.5% 的用户反馈 AI 客服仅能回复发货时间等简单问题,更详细的解答仍需真人客服,机械的回复体验影响了整体服务评价。
本次双十一,生产力、创作力、科技力、健康力及实用性消费五大赛道表现亮眼,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动力,展现出消费升级与细分需求爆发的双重特征。
3D 打印机成为 2025 年双十一增长最快的数码品类之一。从市场规模来看,2025 年中国 3D 打印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630 亿元,2021至2025 年复合年均增速超 20%。消费群体以 30至35 岁男性为主,多具备技术背景,来自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有动手能力和 DIY 精神,热衷于手办、模型创作。其核心消费观是 “把消费当作生产力投资”,认为 3D 打印机能实现创意落地,“宛如神笔马良的神笔,卖的是亲手创造未来的铲子”。
受全球短视频和户外运动流行推动,随身智能影像设备市场持续扩张,成为创作力消费的核心载体。消费群体以 25至30 岁为主,占比 33.61%,新一线城市是消费主力,普遍热衷于假期出行 Vlog、运动随拍。产品选择上,性价比与场景适配性是核心考量。
AI 硬件正加速破圈,从 “极客专属” 转变为 “大众消费品”,成为未来 3C 消费的重要增长点。核心消费群体聚焦 K至12 学生家长,他们高度关注孩子学业,追求 “精准辅导” 与 “效率提升”,对 AI 技术辅助学习的接纳度高。消费者选购时,核心关注 “算法与模型”,认为 AI 学习机的价值不仅在于题库资源,更在于背后的 “AI 诊断、规划和辅导能力”。“护眼大屏”“家长管控” 等功能成为重要加分项,解决了家长对孩子视力健康和网络沉迷的担忧。
市场表现来看,可穿戴 AI 硬件最受追捧,成交额同比大幅增长,标志着 AI 正全面融入日常生活,消费者对便携、集成化的 AI 体验需求日益旺盛。
健康消费已成为主流趋势,保健品在本次双十一迎来销售热潮,多个细分品类成交额翻倍增长。消费决策者以中青年 “家庭健康掌舵人” 为主,他们高度关注全家需求,习惯 “一站式” 购齐老人、自己和孩子的保健品。选购时,“科学配方” 和 “成分功效” 是核心考量,消费者对产品的原料来源、研发实力要求较高。AI 成为重要决策辅助,不少消费者通过询问 AI 了解成分差异、品牌对比及食用禁忌,解决了 “产品繁杂无从下手” 的痛点。
户外服饰突破场景限制,成为功能性与时尚性兼具的日常单品,成为本次双十一的增长亮点。消费群体以 31至40 岁为主,占比 39.29%,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合计占比 49.56%。他们既希望服装能满足日常通勤的时尚需求,又能应对周末徒步、爬山等户外场景,“打工战服” 成为冲锋衣的新标签。选购时,消费者更看重功能、性价比和口碑,防水防风、保暖速干等专业性能是核心诉求,同时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倾向于寻找高端品牌的平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