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在社交的广阔舞台上,2025年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新意的年份。
“大我至AI”无疑是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大亮点。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不再仅仅是工具,更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新对象。数据显示,AI情感陪伴类产品在C端市场的热度飙升,成为业内公认的热门应用方向。很多AI产品,都在积极拓展虚拟人和Agent业务,试图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在自由主义和消费文化的双重裹挟下,“自恋”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性的精神气候。人们越来越强调“自我”,在社交关系中追求的是对“自我”的充分肯定。AI的出现,无疑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新的出口。它通过采集个人数据,与个体的“拟合”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所谓的“超绝回音壁”,让人们在与AI的互动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
年轻人主动将AI训练成亲密伙伴,通过提示词让AI生成更自由、个性化的内容。这种互动不仅满足了年轻人对独特自我的追求,也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了情感的寄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爆点”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另一大引人注目的趋势。普通民众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跨国流动,以个人视角和生活日常为载体,进行直接、真实、甚至粗糙的互动。与过去“文化输出”的宏大叙事不同,如今的跨文化交流更加注重“请进来”和“被看见”,通过展示未经修饰的日常生活,激发全球范围内的共鸣。
这种共鸣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浓度。例如外国网红在中国街头的直播,以及普通网民在小红书上对账单的分享,都引发了大量关注。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先进科技,也引发了国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这种情绪的浓度,本质上来源于“我赢了”的爽感,它在跨文化的对比中完成了心理补偿。
在社交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假面缝合”成为年轻人应对社交的一种新策略。年轻人不再执着于建立单一的统一自我,而是通过角色之间的缝合、打补丁、设分区,构建出一种相对灵活却能维持内在一致性的“功能性自我”。
年轻人通过构建不同的身份,划定边界,以应对碎片化的社交关系和情感超载。在小红书上,“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这一话题讨论度极高。年轻人在临时生活场景中,会根据需要捏造一个临时身份,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赛博告解”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新现象。这一趋势的核心在于,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匿名或半匿名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故事、忏悔和情感,寻求共鸣和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虚拟世界中,这种限制被打破。通过“赛博告解”,人们不仅能够释放自己的情绪,还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形成一种特殊的社区感。
年轻人通过分享自己的小忏悔和生活琐事,获得了“人之常情”的回复,从而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这种互动不仅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归属感。
“折叠怀旧”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显著趋势。人们通过回忆过去,尤其是最近的过去,来寻找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安全感。与传统的怀旧不同,“折叠怀旧”更加注重近期的过去,例如2018年和2019年,这些时间点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但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快速变化的焦虑和不安。通过回忆过去,人们能够找到一种稳定感和连续性,从而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人情备考”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新现象。年轻人像准备升学考试一样,主动学习和研究“人情世故”与社会潜规则,以应对进入成人社会后的社交焦虑和生存压力。社交媒体上,在B站上学习如何坐飞机、如何租房,再到最近年轻人在互联网上聚集学习“人情帖”。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情世故和社交能力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隐形”竞争力。年轻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希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误解。他们通过“逐帧学习”和“搞抽象”的方式,既学习了必要的社交技巧,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反卷过劳”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新现象。尽管公司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反对加班文化,但员工的隐性负担并未真正减轻。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公司开始到点赶人下班,但员工的工作量并未减少,反而出现了“隐形加班”。
尽管公司采取了反卷措施,但行业竞争标准和绩效考核机制并未改变,员工的负担依然沉重。年轻人虽然欢迎公司的反卷措施,但也意识到这些措施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新的压力。
年轻人通过“下班感”和“智能汇报”等产品和服务,试图在心理和物理上实现“上下班切割”,重新划出生活边界。这种需求为品牌和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也提醒他们需要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
“徘徊文科”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新现象。文科生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技术冲击时,既感到困惑和焦虑,也看到了新的机遇。在社交媒体上,许多文科生通过自嘲和调侃,表达对自身专业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待。
随着AI技术的普及,文科生的传统优势领域受到了冲击,但人们也意识到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年轻人通过“文科毕业生0.1元吃一顿”和“师范实习生月薪0元挑战50元吃一个月”等话题,表达了对文科生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人文价值的思考。
“储能养育”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新现象。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生命能量”储备,而不仅仅是分数和名校。
随着教育内卷的加剧,家长开始意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年轻人通过“童年富裕症”和“生命能量储备”等话题,表达了对育儿新观念的支持和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
这种现象为品牌和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也提醒他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长期发展。通过提供“储能养育”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和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同时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福利化第三空间”成为2025年社交领域的一个新现象。人们开始更多地选择在公共空间度过周末和闲暇时间,而不仅仅是商业空间。
随着消费趋于理性和生活节奏的重构,人们开始在公共场地中寻找一份踏实的、低成本的安宁感。年轻人通过“夜校”和“国企风超市”等公共空间,表达了对公共空间价值的认可和对商业空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