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市场空间、技术进展及重点公司分析报告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手术机器人是一种在微创手术领域辅助人类对医疗器械进行精准控制的医疗服务机器人。根据应用领域,手术机器人可分为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治疗机器人和内窥镜手术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通过高精度的机械臂、先进的成像技术和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完成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手术机器人的出现,标志着外科手术进入了机器人辅助手术时代。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外科手术经历了从“哪里不好切哪里”的野蛮期到“修复与更换”手术的精细时代,如今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机器人化的方向发展。手术机器人真正走向商业化是在2000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获批以后。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较晚,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大高校、研究所及企业加大了对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力度,取得了显著进展。

手术机器人不仅扩展了医生的能力边界,还降低了医生的学习曲线,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和稳定性。与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具有成像方式更清晰、进行复杂手术的能力更强、手术结果更稳定、操作更精准、灵活性更高、震颤滤除的器械运动更优、伤口创面小且恢复快、出血少且术后并发症少、降低外科医生疲惫、减少辐射暴露等优势。

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可期。预计全球整体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于2026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328.0亿美元和631.2亿美元,2022-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6%,2026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7.8%。中国市场规模及增速更为显著,预计2026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224.5亿人民币和708.5亿人民币,2022-202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9.7%,2026-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3%。

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25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13.6亿元,2021年至2025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整体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6.8%。未来,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30年将达到352.5亿元,2025年至2030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整体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5.4%。

手术机器人的商业模式主要由设备系统、技术服务和耗材三部分构成。设备系统即手术机器人本身,包括硬件和软件;耗材包括手术过程中与机器人配套使用的器械;服务则包括维护保养及医生培训等。以直觉外科为例,其2024年收入结构中,仪器及配件占比60.81%,系统占比23.54%,服务占比15.65%。

手术机器人技术壁垒高,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自主研发难度大。其核心部件如机械臂、光学跟踪系统、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等,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头部公司如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拥有700余项授权专利,形成了强大的专利壁垒。

手术机器人的产业链主要分为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机身组装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其中,伺服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是壁垒最高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这些专利限制,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原始创新和技术积累。

近年来,手术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AI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手术机器人向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手术机器人能够更易懂医生和患者的需求,分析海量手术数据和医学文献,为手术机器人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支持多模态交互,实时传递手术信息,降低手术机器人训练及推理成本。

自主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自主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基本达到3级自主性程度,目标手术场景包括伤口缝合、肠道吻合等。2022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的智能组织吻合机器人(STAR)自主完成了腹腔镜下猪肠道吻合术,是该领域的里程碑。2024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打造出一台AI手术机器人,其已能完成外科手术中的三项基本操作:操纵针头、提起身体组织、缝合。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