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数据显示,2019至2025年,中国影院市场呈现出“过山车式”的震荡格局,票房和影院规模的变化背后,隐藏着行业的深刻调整。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曾达到594亿元的票房峰值,但随后的疫情冲击让市场陷入低谷。2020年和2022年,票房均未超过300亿元。截至2025年10月,票房虽同比增长5%,达到402亿元,但与2019年相比,仅恢复到七成水平。这种依赖头部内容带动影院产出的模式并未改变市场整体低迷的态势,反而加剧了市场竞争。
影院规模持续扩大,从2019年的11558家增至2025年的13445家,但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同比增幅从10%降至1%,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资本回报率持续走低,资本退潮趋势明显,影院市场急需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过去六年,中国影院市场一直处于深度结构性调整中。资产流动性持续增强,换手率从2019年的84家飙升至2025年的252家,换手率攀升至28%。这背后既有经营者因盈利压力退出,也有新资本通过并购切入市场。关停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020年的冲击下关停量同比激增53%,2024年关停潮再创新高,达到806家。尽管2025年小幅回落至740家,但年均关停规模已常态化高于近几年水平。这种快速的新旧交替,显示出低效主体经营压力巨大,市场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分城市线级来看,2019至2025年影院市场在数量与票房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数量上,三四线城市领跑扩张,尤其是三线城市增速达25%,超过整体市场,影院布局持续下沉。但票房上却呈现出各线级全线下滑及份额重构的局面。一二线城市虽然仍是市场核心,但六年间票房金额下降了40%,票房占比从2019年的66%跌至2025年的58%。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数量扩张快且票房韧性强,其票房下滑维持在15%左右。
新建影院的热潮在10年前达到顶峰后逐步降温。近几年,新建影院数量稳定在每年900家左右,供给端进入低增速稳态。新建影院的票房贡献也呈现巅峰后下滑趋势,当前票房贡献勉强维持在12亿元左右,占大盘3%的水平,对市场增量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新建影院市场已形成低票房体量小影院主导的格局,六年间200万以下票房体量的新建影院占比从53%升至75%,而1000万及以上体量的减少54家。这意味着新建影院供给端已高度向低效小影院倾斜,靠数量扩张博取增长,但对票房的助力持续减弱。
从影管层面看,2019至2025年影管市场呈现头部收缩、尾部扩张的格局。TOP30影管数量从2019年的312家降至2025年的281家,票房从503亿跌至245亿;而无影管主体则从5205家猛增至7598家,票房从95亿跃至144亿。头部影管数量和票房双降,市场集中度减弱,竞争加剧,行业资源被尾部分流,分散化趋势明显。
面对当前市场的困境,提高新建影院门槛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设置区域票房密度红线,限制新建影院数量,避免3公里内多影院扎堆,减少同质化竞争。从盲目建设新影院转向旧馆改造,打造特色影院,融合新业态,升级观众体验,成为盘活市场的关键。
特色影院的打造可以从技术、场景、业态和服务多方面入手。例如,建设激光+4K+沉浸音影院、主题影厅,嵌入餐饮、娱乐、零售等业态,推出观影套餐、会员定制服务等,满足不同客群需求。通过数字化运营,精准定位观众需求,推送个性化观影推荐和优惠活动,提升用户粘性,激活影院市场整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