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穿戴设备体验设计研究报告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5年,智能穿戴设备正从“新奇尝鲜”走向“日常必需”,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手表、手环到耳机、眼镜,甚至戒指和智能服饰,穿戴设备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也从健康监测、运动记录延伸到效率管理、情绪陪伴和智慧生活。

过去十年,智能穿戴设备经历了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的快速演变。早期的穿戴设备多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如智能眼镜和医疗贴片;2010年后,智能手表、手环等产品开始普及,健康监测和运动记录成为核心功能。2020年后,远程办公、健康监测等需求激增。如今,随着AI和多模态感知技术的融合,穿戴设备正从“工具”向“数字伙伴”转变。

数据显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1798亿美元,预计到2034年将突破995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9%。2024年全球出货量约为5.35亿台,其中耳戴设备占比最高,但智能眼镜和健康监测设备的增速最快。在中国市场,2024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约为99.99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229.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4.3%。

用户对穿戴设备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用户主要关注“运动计步”功能,如今“健康改善”已成为核心需求。数据显示,2023年用户对健康改善的关注度已从2016年的0%上升到50%,而对计步的关注度则从94.5%下降到65.9%。外观和社交分享的需求也在增加,从2016年的0.8%增长到2023年的31%。

用户对设备的期待也在提升。从“记录工具”到“健康伴侣”,用户希望设备不仅能记录数据,还能提供健康建议和预防提示。从“个人监测”到“社会互动”,用户愿意分享健康数据,参与挑战,获得鼓励和陪伴。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代理”,用户希望设备能提前预警,甚至提出行动方案。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穿戴设备的体验设计仍面临诸多痛点。续航不足是首要问题。用户希望设备能“7天以上连续佩戴”,但目前大多数设备难以满足这一需求。数据显示,电池续航和设备损坏是用户放弃使用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达到21.4%和19.1%。

交互设计对老年用户来说也是一大挑战。功能入口分散、术语抽象、操作复杂,增加了老年用户的使用门槛。数据显示,老年用户在首次体验失败后更容易放弃探索。新型穿戴设备如智能戒指、AI眼镜等,由于缺乏清晰的使用指引,用户的学习成本较高。

针对续航问题,设计策略应从用户感知和设计执行两个层面入手。通过低功耗算法、快充机制和智能模式切换延长续航时间。提前预警电量不足,避免设备突然掉电,影响用户体验。

在交互设计方面,适老化设计至关重要。简化操作路径、增加语音控制和大字体显示,降低老年用户的使用负担。例如通过语音播报和语音指令,减少视觉和手部操作负担。游戏化引导和场景化教学也能有效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例如,通过“解锁式教学”策略,逐步引导用户掌握核心功能。

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是当前穿戴设备市场的两大核心品类。智能手表凭借健康监测、运动记录和信息提醒等功能,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健康伴侣”。数据显示,80%的用户使用智能手表进行健康监测,75%的用户依赖心率监测功能。社交媒体、天气查询和导航等功能的普及,进一步拓展了智能手表的使用场景。

智能眼镜则处于快速成长期。2024年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为131.5万台,预计2025年将达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智能眼镜的应用场景广泛,从办公、娱乐到医疗和教育,都能提供高效、便捷的体验。

未来,智能穿戴设备将从“单点工具”升级为“生态枢纽”,与手机、汽车和智能家居形成联动,打通健康、出行、办公和娱乐等多元场景。

AI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穿戴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从“被动记录”到“主动服务”,穿戴设备将具备更强的判断和建议能力。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