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数据显示,2025 年 3 月全国碳市场完成首次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 “进场”。这波扩围带来显著增量: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 1500 家,覆盖碳排放量从 52 亿吨跃升至 82 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60% 以上。
生态环境部已完成新纳入行业制度搭建,正推进配额分配方案编制。不同于发电行业,这三大行业管控范围更细:钢铁、水泥行业聚焦二氧化碳排放,铝冶炼行业还要管控四氟化碳、六氟化二碳等温室气体。按规定,年排放量达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必须纳入管理,目前各地已组织企业完成交易系统开户。
披露的交易数据创下历史新高。2024 年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金额达 181.14 亿元,较此前年份大幅增长,刷新 2021 年市场启动以来的年度纪录。截至 2025 年 8 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 6.96 亿吨,累计成交额 478.26 亿元,较 8 月中旬的 6.8 亿吨、474.1 亿元持续攀升。
市场活力提升体现在多个维度:交易价格更能反映供需关系,企业参与意愿明显增强,交易产品和方式也在逐步丰富。这背后是履约压力的倒逼,2023 年度配额清缴完成率达 99.98%,28 个省级地区实现 100% 履约,仅 4 家企业未按时清缴,且已被依法处理。
碳市场的 “撬动效应” 在报告中尤为突出。数据测算显示,此次扩围后每年将带动社会总投资 2500 亿元至 3500 亿元,资金需求主要集中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领域。
金融服务率先发力。随着配额分配从全免费向 “免费 + 有偿” 过渡,碳资产质押融资、碳回购等新业态加速落地。多地已开始制定建材、冶金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推动财政资金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力。
设备更新需求爆发。企业为满足数据核算要求,纷纷更新计量仪表、升级信息系统。碳市场 “激励先进、约束落后” 的机制已起效,钢铁、水泥企业正加快节能降碳改造,重点用能设备换代需求持续释放。
专业服务迎来风口。温室气体核算核查、能碳管理平台建设等需求激增,催热低碳环保、检验检测等服务业。部分地区已开始打造低碳服务高地,培育综合服务商。
绿色职业缺口扩大。除了官方认定的碳排放管理员、碳汇计量评估师,市场还催生了碳资产管理师、碳金融顾问等新职业。业内预计,直接相关从业人员将显著增加。
数据质量是碳市场的 “生命线”。针对新纳入行业,生态环境部已制定核算核查指南,要求企业对关键参数进行月度存证,并通过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报送。
“国家 — 省 — 市” 三级审核机制同步落地,对化石能源消费量等关键数据严格把关。2024 年度作为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首个管控年度,配额按实际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 年起将采用强度控制法,倒逼企业降低单位产出碳排放。
调研显示,目前强制碳市场与 2024 年启动的自愿碳市场已形成衔接。截至 2025 年 8 月,自愿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 249 万吨,成交额 2.1 亿元,成为强制市场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