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状况报告:AI产品构建者策略手册

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我们每月烧掉160万美元,只为让模型每快10毫秒。”这不是段子,而是300位AI产品构建者交出的最新账本。

先看进度条。调研里,AI原生公司已有47%进入“规模化”阶段,而传统SaaS改造过来的AI-Enabled公司只有17%到达同一水位。更扎心的是,AI原生公司里只有1%还在“预发布”,几乎没人原地踏步。一位受访者直言:“如果今天还没公测,明年可能就不用公测了。”

“Agentic Workflows”成了最大公约数:79%的AI原生公司、65%的AI-Enabled公司都在做。可真正敢把代理放到生产环境的,只有32%的高增长公司。大多数人还在内部Pilot里打转。原因很简单,幻觉、可解释性、ROI三大拦路虎。一句话:概念人人会讲,落地步步是坑。

GPT系列依旧霸榜,95%的人都在用。但“单模走天下”的时代结束了,受访者平均调用2.8家模型。策略直白:用户问天气就用便宜的轻量模型,写代码再切回GPT-4o。成本、延迟、合规,一个都不能少。正如一位全栈AI公司VP所说:“不同客户不同报价,模型也得跟着菜单走。”

把模型养到“规模化”阶段,每月训练费中位数冲到150万美元;而在Beta期只要16万美元。差距整整9倍。更残酷的是,31%的人每月就要重训一次,20%甚至一周一次。理由无它——数据漂移比房租涨得还快。

推理费用是另一把血淋淋的尺子。Beta到正式发布,普通公司每月从10万涨到110万美元,而高增长公司直接从28.6万飙到230万美元,整整两倍。原因很简单:并发一上来,GPU像抽水机一样吃预算。有人干脆把“每token几分钱”做成实时看板,挂在大屏给全员盯着。

缺人仍是主旋律。AI/ML工程师平均要70天才能招到,比数据科学家还多2天。更大的麻烦是,只有54%的受访公司觉得“招人速度跟得上需求”。原因排第一的是“合格的候选人太少”。一句话:抢人大战没有最卷,只有更卷。

公司内部的AI生产力预算,2025年直接翻倍:千万美元级公司从60万涨到120万,亿美元级公司从200万涨到400万。钱从哪来?59%还是走R&D预算,但已经有23%开始动“人头预算”,原来招5个实习生,现在换成买Copilot席位。别小看这笔账,一位$1B+公司的CDO透露:“一张Enterprise Copilot年票,顶半个应届生的工资,还不用交社保。”

工具堆得再多,关键看人用不用。调研显示,70%的员工有AI工具权限,但持续使用的只剩50%。在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大企业,这一比例最低,只有44%。一位纽约人寿的SVP一语道破:“光发账号不给培训,等于把法拉利钥匙扔给新手,结果就是撞墙。”

ROI怎么量化?75%的人首要看“效率提升”,51%的人把“成本节省”写进KPI。真正敢把“营收增长”当衡量标准的,只占20%。AI离钱还有最后一公里,先把时间省下来再说。

具体到场景,代码辅助以65%的“最大生产力提升”碾压其他用例;然后是内容生成和知识检索。高增长公司更夸张,33%的代码由AI写,而普通公司只有27%。一位工程师自嘲:“我现在每天最大的运动,就是按Tab键。”

开发者工具层面,GitHub Copilot以74%的占有率独孤求败,Cursor凭50%稳居第二。第三名开始就直接断层到个位数。设计圈更统一:Figma 87%使用率,Miro 37%,其他连尾灯都看不见。一句话:生态一旦形成,后浪想拍死前浪,得先问问用户习惯答不答应。

当账单涨到肉疼,41%的公司开始把“换开源”当成节流大招,37%的人死磕推理效率,32%尝试模型蒸馏。有人已经跑通“Llama 3 + 量化”方案,把单次推理成本从0.006美元打到0.001美元。省出来的不是钱,是续命的时间。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