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2024年,中国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43.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2%。其中,出口额为25.45万亿元,增长7.11%;进口额为18.39万亿元,增长2.26%。贸易顺差达到了7.06万亿元,扩大了22.18%。以美元计,全年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16万亿美元,增长3.81%。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从贸易伙伴来看,2024年中国前四大贸易伙伴为东盟、金砖国家、欧盟和美国,其进出口份额分别为15.9%、14.7%、12.8%和11.2%,合计占进出口总额的54.6%。中国与这些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依然紧密,且在不断深化。特别是东盟和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市场的重要代表,其贸易份额的持续增长,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贸易合作的不断加强,也体现了中国出口格局日益多元化的趋势。
从出口商品类别来看,2024年中国出口商品前五的大类为: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贱金属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合计占出口总额的73%。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依然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但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领域的出口竞争力不断提升。
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的月度变动情况来看,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商品进出口额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中国对东盟、欧盟、美国和墨西哥存在明显的贸易顺差,而对澳大利亚和韩国则存在明显的贸易逆差。这种差异反映了各国的资源禀赋与国际供应链分工的不同特点。特别是中美贸易,尽管受到关税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冲击,但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近年来仍呈扩大趋势,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从贸易额变动幅度来看,除了加拿大和日本之外,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口波动幅度普遍比出口波动幅度小。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对全球供应链的平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疫情、地区冲突等不利因素对全球供应链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多双边经贸规则、技术进步等有利因素又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
从中国对各重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波动指数来看,东盟、金砖国家和美国排在前三位,表明中国对这三大贸易伙伴的出口波动性相对较高。而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则位于后三位,中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出口的稳定性相对较高。在全球贸易格局中,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稳定性和波动性特点。
从2022-202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供应关系波动指数中,日本、欧盟、美国排在前三位,中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供应关系波动性较高;而墨西哥、东盟、澳大利亚则位于后三位,中国对这三个贸易伙伴的供应关系波动性较低。
结合贸易波动指数与供应关系波动指数,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整体供应链的波动情况。通过“乘积指标法”构建的供应链波动指数显示,金砖国家和美国指数位列前两位,是“动荡型伙伴”的典型代表;东盟位列第四,为“发展型伙伴”的代表;而澳大利亚指数最低,则是“平稳型伙伴”的典型代表。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与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和挑战,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