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数据显示,2018 年至 2024 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从 2886 亿元增长至 5361 亿元 。产地销地冷链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生态也在不断完善。传统冷链作业效率偏低,人工依赖度高,数字化应用滞后。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比常温物流高出 30%至40%,货损情况严重,可达 5%至6%。服务模式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发。仓储、运输等环节协同不足,难以满足新零售、生鲜电商等新业态的精细化需求。并且,我国食品平均冷链渗透率不足 40%,人均冷库拥有量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新质冷链物流应运而生,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以智能化、数据驱动、全链条协同为显著特征 ,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及模式创新与科学管理,对传统冷链物流进行全方位升级与重构。与传统冷链相比,新质冷链通过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大幅减少人工操作;以创新模式深化上下游合作,满足个性化需求;依托精细化管理保障服务质量;并通过新能源、环保材料等技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从技术、模式、管理等多维度对传统体系进行系统性革新。
新质冷链的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成为其 “神经中枢”。通过统一数据平台,冷链的仓储、制冷、运输等环节实现全透明监控。AI 算法深度赋能全流程,在仓储端优化库存管理与能效控制;在运输端实现实时温控预警、智能路径规划,确保货物安全高效流转;在供应链端实现跨境单据智能处理、清关政策匹配等功能,提升协同效率。在上海部分冷链园区,已实现 “感知层(温湿度传感器、GPS 定位)— 网络层(5G、边缘计算)— 平台层(云计算、数据中台)— 业务层(智能调度、追溯管理)” 的全链路数字化覆盖 ,货物状态一目了然。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技术打破了低温环境的作业限制。针对冷库低温、高湿的特殊场景,耐低温机器人通过自加热电池组、抗凝润滑油等技术创新,可在 – 30℃环境下稳定运行,大大提高了冷库作业效率。绿色低碳技术让冷链更可持续。光伏电站、储能系统在冷链园区的规模化应用,大幅提升了绿电占比;新能源冷藏车、氢能物流车的推广,减少了运输环节碳排放;可循环包装材料的使用,则降低了废弃物处理压力。在长三角部分示范园区,“光伏 + 储能 + 充电桩” 的一体化能源系统,让冷库能耗降低 15% 以上 ,成为 “零碳物流” 的实践样本。制冷技术的升级直接关乎货物品质。低 GWP 环保制冷剂、变频压缩机、智能温控系统的应用,让冷库温度控制精度达到 ±0.5℃ ,配合相变材料等创新,有效减少了货物因温度波动造成的损耗。
自动化冷库成为效率标杆。以某自动化冷库为例,通过引入智能仓储系统和机器人作业,存储密度提升 30%,出入库效率提高 50% ,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城市配送在新质冷链下也得到优化,“最后一公里” 更高效。基于 AI 的路径规划系统,可综合考虑订单聚类、交通状况、多温区需求等因素,为冷链车规划最优路线。数据显示,采用智能调度后,单车日均配送里程从 220 公里缩减至 185 公里,车辆空载率从 35% 降至 22%,生鲜损耗率从 8% 降到 3.5% ,市民能更快收到更新鲜的果蔬、肉类。
冷链园区正从 “生冷仓库” 变身 “产城融合综合体”。首衡智慧冷链物流园区突破传统冷库单一仓储功能,整合了中央厨房、食品加工、生鲜直播间、品牌体验店等多元业态,实现了 “从产地到餐桌” 的全链条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