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报告的所有内容,公众号『行业报告智库』阅读原文或点击菜单获取报告下载查看。
调研显示,这一代年轻人不再遵循前辈的人生模板,用 “普通人生哲学” 定义成功,以 “即兴态度” 拥抱生活,在亲密关系中矛盾前行,将 “真实” 奉为圭臬,用消费投票表达立场,怀揣理性爱国情怀。
“做个普通人”,这一答案占据中国 Z 世代梦想榜单前三名,颠覆了大众对年轻人 “追求卓越” 的固有认知。但对 Z 世代而言,普通绝不等于平庸,而是 “有点东西” 的专属人生 ,无需成为全才,不必手握十级证书,只要在某一领域拥有深刻见解或微小才艺,就能定义自我价值。数据显示,72% 的 Z 世代认为,个人在特定领域的成果与见解,比消费能力和事业成就更能代表自己。
农村青年用树叶制作时装、以田埂为 T 台,一部手机记录创意便引爆网络,成为 “野生超模”;UP 主手工打造雷神锤包、菜刀手机壳等 “无用发明”,凭 “发明界泥石流” 的特质圈粉无数;搞笑、鬼畜、吐槽分区长期霸占视频平台热门,60% 的 Z 世代认同 “失败是积极的存在”,他们将社会眼中 “无用”“轻浮” 的事物赋予意义,只为追求纯粹的快乐。
这种 “普通人生哲学”,本质是对标准化成功的反叛。Z 世代不再迷信 “全民样板”,没有统一的人生榜样,拒绝被 “理想生活模板” 束缚。他们认为人生没有标准答案,60% 的人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在 “重写日常” 中寻找乐趣:等红灯时的穿搭分享、博物馆里的历史感悟、十天痘痘改善的护肤记录,日常点滴都能成为生活的主角。对品牌而言,与其宣扬 “成为最好”,不如赞美 “平凡中的不凡”,接纳失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追求。
“我不是只鸽你,狠起来连自己都鸽”,成为 Z 世代的自我调侃。数据显示,49% 的中国 Z 世代享受取消已制定的计划,这一比例远超全球 Z 世代的 38%。他们被贴上 “鸽王一代”“口嗨党”“三秒钟热度” 的标签:语言上的老司机,行为上的大怂逼;热衷立 flag,更擅长及时放弃,信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即兴的背后,是 Z 世代时刻自我更新的身份认知。“上一秒的我不能代表现在的我”,他们频繁删除朋友圈,三个月内更换兴趣标签,身份认同每几秒就可能发生变化。对他们而言,当下的感受比一切都重要:为看 6 场 live 演出,两个月内辗转 5 个城市,在 “燃起来了” 与 “ burnout” 之间反复横跳;购物时做足 “功课”,浏览无数测评,最终却凭瞬间心情下单。
看似 “任性” 的行为,实则是对自由的极致追求。Z 世代是最专业也最 “感性” 的消费者:84% 的人认为 KOL 推荐不可信,能精准识别软广,对营销套路免疫;但同时,一句戳心的口号、一张吸睛的图片、一个共鸣的场景,都能成为消费决策的 “钩子”。
“只要你喜欢 XXX,我们就是好朋友”,Z 世代凭借共同兴趣快速建立联结。在 “网抑云” 深夜共情、在 B 站弹幕互动、为偶像集体 “打投”,粉丝经济、缩写暗号、表情包交流成为他们的社交密码。68% 的 Z 世代偏好通过社交软件沟通,61% 尽量避免接电话,66% 更愿意和朋友打游戏而非线下见面,“随时随地和 20 万人一起写作业”“游戏陪玩”“吃播陪伴” 成为常态。
他们还拓展了联结的边界:“和狗子过日子,和纸片人谈恋爱”,将宠物、虚拟角色视为重要伙伴,这种 “优化” 后的联结无需费力维持,能最大化利用时间,快速筛选同好。但深度亲密关系的缺失,让孤独感如影随形:63% 的 Z 世代即便被家人朋友环绕,仍感到孤独,远超整体人群的 53%。他们羡慕父母辈的兄弟姐妹情,抱怨 “朋友很多,铁哥们儿没几个”,线上聊天游刃有余,线下约会却不知如何开口,成为深度亲密关系的 “渴求者” 与 “弱能者”。
原子化社会中,Z 世代的孤独为品牌提供了新机遇。品牌可成为情感介质,搭建消费者之间的深度对话机制,创造情感锚点:组织线下兴趣社群、发起共同参与的公益活动、设计促进真实互动的产品场景,帮助 Z 世代打破线上联结的壁垒,在真实交流中建立深度亲密关系。
“如果我有罪,那应该让法律罚我,而不是让我看到这个”,“小镇做题家”“小丑竟是我自己”“舔狗注定一无所有” 等自黑式表达,在 Z 世代中广泛传播。58% 的 Z 世代认为 “真相应置于所有因素之上”,他们追捧 “野生美学”,反感过度包装,对 “塑料姐妹情”“凡尔赛文学” 保持警惕,用真实消解虚伪。
Z 世代的 “真实”,体现在对 “瑕疵人设” 的偏爱:偶像不再是完美木偶,会犯错、有脾气,敢于表达真实观点;专业学者走出象牙塔,在视频网站讲段子、聊热点,“不说教,都是料”;影视剧中 “恶女” 形象走红,观众厌倦傻白甜,偏爱智慧飒爽、有棱有角的女性角色。他们要求品牌 “说人话”:发广告就坦诚告知,P 图就大方承认,反感 “喊口号式” 营销。
Z 世代不再被动接受品牌定义的理想生活,而是要求品牌成为 “生活方式好伙伴”,而非 “引领者”。他们期待品牌正视真实需求:呈现反模板化的瑕疵形象,用耿直甚至自黑的方式沟通,与消费者相互搀扶成长,而非居高临下地 “教做人”。虚伪或许不致命,但无聊会让品牌彻底失去 Z 世代的关注。
“为爱发电”“氪金打榜”,Z 世代将选秀综艺的 “打投” 文化延伸至生活各处。93% 的中国 Z 世代认为,自己有能力推动全球品牌向好发展,这一比例远超全球 74% 的平均水平。他们是用消费表达立场的一代:为支持偶像,购买明星同款、代言产品,铺设 “花路”;为支持原创,氪金注册会员,拒绝盗版;72% 的人经常向品牌提供反馈,近半数会直接在生产商官网留言,远超前辈在零售商平台评论的习惯。
Z 世代热衷 “共创”,87% 的人愿意为支持自己关注议题的品牌花费更多。某巧克力夹心饼干发起 “粉丝共创口味” 活动,顶流明星发起倡议,社交媒体引爆话题,粉丝参与口味设计、集赞打榜,高票口味最终量产,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典范。但他们的 “投票权” 也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某笔记本电脑品牌邀请争议脱口秀演员代言,引发不满后被迫撤下;某金融品牌短视频广告 “毁三观”,遭舆论恶评后公开致歉;某视频平台弹窗广告不尊重女性,多个品牌宣布终止合作。
对 Z 世代而言,品牌的每一个行为都是 “表态”,不仅限于口号。品牌想要获得长期好感,必须承担更多社会价值,做到 “言之有物”“言行合一”,在代言人选择、内容创作、平台责任等方面坚守底线,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
Z 世代的民族自豪感远超其他年龄段。但他们的爱国,并非简单的视觉拼接或口号呐喊,而是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不陷于视觉元素的拿来主义,而是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尊重与洞察;不固守传统 “吃老本”,而是期待现代文明的先锋代表;不沉迷煽情颂歌的宏大叙事,而是偏爱理性、中立、轻松的日常表达。
“我和网络上的小粉红不一样,我的爱国挺理性的”,这句话道出了多数 Z 世代的心声。他们反感 “是中国人就买 XX” 的道德绑架,拒绝煽情化的爱国叙事,更愿意为有文化内涵、有创新表达的国潮品牌买单。对品牌而言,“国潮” 不止于 “潮”,需对中华文化保持敬畏,在 “年轻化表达” 与 “传统文化诠释” 中找到平衡,顺应中国文化新进程,探索新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持续的品牌创造力。